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传统学业规划已无法完全满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本文探讨了职业发展导向的学业规划与教育管理的协同作用,提出了基于职业发展的学业规划模型,并分析了其在高校中的实践应用。

左春宁1 周新2

1.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2.柞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 【摘要】在新时代,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和输送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就要不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在新时代,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和输送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就要不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构建现代化建设相符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扩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资源库”建设,强化“中国智造”为引领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关键词】新时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工匠精神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中高度重视的。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技能型人才的核心精神特质,在“中国智造”战略实施的关键期、数字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下,各行各业所展现的工匠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在职业教育领域构建科学且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培育机制,培养出具备精湛技艺和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关键课题。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无数大国工匠,大国工匠的培养与造就更需要工匠精神支撑和引领。工匠精神这一词首次出现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系统地阐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2021年9月,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伟大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提出:“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本意是指有手艺的工人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即对生产工序、产品细节等精心把控,追求极致。随着时代发展,工匠精神体现为一种创新的职业精神范式,蕴含着坚定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因此,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还代表着任何行业、任何人 “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的精神,它的内涵已超越了对技艺的单纯追求,它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职业的尊重、对工作的热忱以及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回信时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希望你们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苦练内功、提高本领,继续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精神支柱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改革创新、提升各个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是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化制造业人才的摇篮,在职业教育发展全过程中弘扬伟大的工匠精神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全面促进强国建设、推动民族复兴伟业。

1、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化职业教育是时代要求。新时代工匠精神作为具有时代影响力的精神品质,不仅体现在制造业等产业人才身上,更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身上,在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一方面回应了现代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具有精湛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强烈需要造就有坚定理想信念、有创新精神、有精湛技术、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技能型人才队伍,职业教育就是培育一大批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培养皿”。把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培育更多大国工匠,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而言具有重要奠基和支撑作用,是重要基石和国之栋梁。

2、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新时代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文化人,把弘扬工匠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同社会主义文化有效结合。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中,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匠心品格与教育目标和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并在学生管理、日常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以弘扬工匠精神贯穿始终,增强技术人才的思想、价值和情感认同,由外及内的不断把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在实训实践中鼓励学生自觉传承并弘扬工匠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坚定不移地走技能成才之路,实现技能报国。

3、工匠精神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力量之源。世界已经进入“工业4.0时代”,正是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关键转型期。新时代职业教育要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趋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满足了职业教育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需要,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激发内在动力,引导学生投身制造强国事业,突破技术瓶颈,是加快构建现代化智能产业体系、实施现代化制造业强国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职业教育培育兼具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艺的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建成技能型社会、实现科技强国筑牢人才基础。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这一要求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工匠精神,致力于培养大国工匠的完美诠释,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化技能人才提供了方向指引。

1、深化改革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全要素统筹、全过程参与、全链式培养,着力造就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国工匠。新时代职业教育应聚焦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适应地域协同发展下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比如根据国家发展方针政策实时更新职业教育目录及专业设置,紧跟时代发展及企业需求设置紧缺型专业;在招生方面可以通过各类型职业技能竞赛,择优者免试入学;推广学分银行制度,增加“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增设必要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测试考核;推动培育技能工匠的奖励制度等,彻底打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不断完善并构建出“高看一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构建现代化建设相符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应基于专业特色与市场需求,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课程设计。在课程设置上,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侧重不同,总等职业学校是基础类,重点发展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为辅助,协同建设高水平专业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根据职业教育中的五年一贯制、中职职本衔接、扩大应用型本科设立专门的课程模块,将工匠精神专题教育纳入常规理论课程体系,注重各课程的基础技能课程中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深度融合。在教学手段上,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引入企业项目等,使学生在实训实践中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操作习惯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实施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行走的思政课”等理实结合的“二元化”教学模式,学习新时代各行各业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敬业乐群、追求卓越的职业价值观,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与创新意识。

3、扩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资源库”建设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化技能型人才,扩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资源库”建设是首要重任。职业教育中学生培养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以及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情况。工匠精神与“双师型”教师之间存在显著的契合性。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那些能够同时胜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师,他们对于培养具备“工匠精神”和“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要建设优质“双师型”教师“资源库”,首先是依托各类学校、企业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设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动各类职业教育教师进行双师型培训,不断扩大“双师型”职业教师数量;其次扩大实施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行动,加强各类职业院校与各类科研院校的培养合作,协同培育高学历的新时代“双师型”教师,最后,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学校通过各种形式选聘各行业各企业的业务骨干、综合素质强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来校任教,特设岗位聘请产业导师、工程师、管理人员等,全方位、多途径培养、吸纳、扩充优质“双师型”教师进入“资源库”。

4、加强以“中国智造”为引领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新时代,中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关键时期,持续弘扬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更需要用心培育集知识、技能为一体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国工匠,推进制造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加强“中国智造”为引领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共促技术进步。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共同形成以人才共享为宗旨、过程共管为路径、成果共享为导向、责任共担为保障的新型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制定、实施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企业“大国工匠进课堂”等方式搭建学研共同体、协作创新平台等合作载体;二是职业学校结合各种类型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训练。推进各行各业建设跨企业、跨平台的智能制造项目,通过师徒结对等具体措施建设技能型人才贴合实际的技能培训与学习路径;在职业学校建设乡村振兴基地,校企合作建立产业学院,直接有效地为企业输送技术型人才,搭建“人才培养直通农村”的桥梁。三是依托职教集团共育工匠精神。以职教集团为依托,与企业联合培养行业高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共促合作育人、合作创新、合作服务,联手开发和培养通过“技能入学+实践考核+吸引就业”一体化模式落实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乡村工匠培育计划等方案,通过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结合企业需求优化实习通道,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确保技能型人才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得以顺利打通,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新飞跃。 

四、结语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中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化技能型人才,是更好破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难题的突出重点。工匠精神不仅是工匠所追寻的精神高度,更是现代化职业教育为提高新时代发展成色、把握时代发展主动,为打造制造强国建设,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提供不竭动力的精神源泉。在现代化职业教育过程中,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对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其昌.工匠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94-102.

2. 王杭杭.新时代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价值与培育路径 ;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J],2023(7):74_76

3. 丁露.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J]2023 (7):166_169

4. 徐进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和路径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40_44

5. 袁志友.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 (6) :39-43 

基金资助:2023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新时代陕西省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GH23Y3009);2024年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教育家精神赋能高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ZD005)

作者简介:

1. 左春宁,1984年9月,女,陕西周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电话:15191842012

2. 周  新,1999年11月,女,陕西柞水人,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电话:19829860081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