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在“双碳”政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驱动下,绿色营销正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消费者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系统的梳理分析绿色营销对消费者信任、品牌忠诚度及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并从信息透明度、情感共鸣、价格策略和绿色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优化路径。旨在为企业在绿色转型背景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绿色营销;消费者行为;双碳目标;市场策略;品牌忠诚度
引言
在“双碳”目标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推动下,绿色经济正逐步成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绿色营销不仅能够优化市场供给,还能增强消费者环保意识,提升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渐成为企业可持续经营的核心战略。
2025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绿色发展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绿色消费市场持续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达10.3万亿元,渗透率突破18.6%。政策方面,政府通过《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绿色营销技术规范,依托《绿色产品认证目录》完善重点产品准入标准,并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方案》向企业发放专项贷款2.8万亿元,以推动绿色产品研发和市场渗透。
在企业实践方面,阿里巴巴、京东、华为等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如循环包装、氢能源物流、碳足迹标签认证等措施,有效提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同度,助推市场向可持续消费模式转型。然而,尽管政策支持和企业实践不断强化,绿色营销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信任缺失、“漂绿”质疑、价格溢价及标准化不足等挑战。基于此,本文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探讨绿色营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优化策略,为“双碳”背景下的绿色营销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绿色营销与消费者行为理论
绿色营销概述
绿色营销是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推广以及销售的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一个营销策略,旨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同时,降低对环境影响。绿色营销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最初Peattie(2001)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生态营销(1970)、环境营销(1980-1990)和可持续营销(2000-2020)。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双碳”政策的推进,学界进一步提出了第四阶段“生态化营销”,强调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为研究绿色营销如何影响消费者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计划行为理论(TPB),此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绿色营销可通过社会规范强化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第二,感知价值理论(Perceived Value Theory),此理论强调消费者在购买时会综合考虑产品的功能、情感和社会价值,绿色产品的环保特性已成为重要决策因素。第三,态度-行为-结果模型(ABC Model),此模型进一步解释了消费者如何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并通过购买后的反馈强化绿色消费习惯。第四,绿色信任理论(Green Trust Theory),此理论强调,品牌透明度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承诺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关键。
上述理论为绿色营销的策略制定提供了学术支持,并结合政策与技术创新背景,使企业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消费者心理,优化营销策略,以推动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
文献综述
近年来,绿色营销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企业实践的研究重点,研究主要围绕政策支持、消费者行为、行业适用性及技术赋能等方面展开。研究表明,绿色标签、环保认证、社会责任感及行业差异均会影响绿色消费行为(Davis, 2024; Wang & Zhao, 2024)。例如,高能耗行业依赖数字化管理优化碳排放,而快消品与电商行业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环保意识(Li & Kim, 2024)。此外,技术赋能在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及精准营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区块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可增强消费者信任(Zhang et al., 2024)。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B2C领域,B2B市场的绿色营销模式尚未得到充分讨论(Garcia, 2024),且对技术应用的长期影响评估仍显不足(Chen et al., 2024)。
总体来看,当前研究较为全面,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品牌忠诚度和长期消费习惯的研究较少,不同市场的适用性分析不足,以及数字技术在绿色营销中的长期影响尚未充分评估。基于此,本文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提升消费者信任、促进绿色消费,并推动市场转型,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绿色营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机制
认知层面:绿色信息透明度与消费者信任
绿色标签与环境认证的作用
绿色标签与环境认证有助于增强消费者信任,减少对“漂绿”现象的疑虑,研究表明,权威认证体系能够提高绿色产品市场接受度。政策层面,欧盟CBAM 2025碳标签覆盖35类商品,数字化追溯使消费者点击率提升22%。技术层面,区块链碳追踪提高信息对称性,使消费者对绿色标签的信任度提升41%。此外,研究显示,透明认证可缩短消费者决策时间,并提升复购率。
绿色营销的信息透明度如何提升消费者信任
信息透明度是提升消费者信任的关键因素。欧盟数字产品护照(DPP) 规定企业披露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使DPP商品复购率提升28%;蚂蚁链碳追溯系统 通过区块链+传感器技术提升数据准确度至99.8%,相关品牌信任度提高89%。此外,眼动追踪实验 显示,透明化环保信息可缩短决策时间1.8秒,提高购买决策效率37%。
情感层面:品牌认同与道德共鸣
绿色品牌建设如何影响消费者认同
品牌认同是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的重要心理驱动力。消费者通常愿意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品牌,例如,特斯拉(超充网100%绿电)、宜家(气候标签降碳67%)、比亚迪(新能源车市占率35%)等公司将绿色环保理念深植于品牌文化,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获得道德认同感。此外,品牌的社会责任行为,如美团“小份餐”减少34%食物浪费、蚂蚁森林“6亿用户碳账户”、蔚来汽车“电池共享日活23万”等绿色行动,也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依赖,从而提高忠诚度和复购率。
绿色营销中的情感共鸣与消费者忠诚度
情感共鸣可增强品牌忠诚度,推动长期绿色消费。例如,可口可乐“世界无废”计划 覆盖112国,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消费者追踪回收贡献,复购率提升33%;农夫山泉“空瓶返现”计划,PET循环率达73%,社交传播转化率+40%。此外,技术交互创新(如 抖音AIGC 绿色故事)可激活岛叶皮层情感记忆区,使品牌回想率提升52%。通过制度激励、技术创新及用户情感共鸣,企业可有效提升品牌忠诚度,形成稳定的绿色消费群体。
行为层面:价格激励与绿色消费习惯的培养
绿色产品的价格激励与市场接受度
价格因素对绿色消费决策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合理的价格补贴和激励机制可显著提升市场接受度。例如,中国2025年推行零碳产品补贴分级制度,A类产品(如新能源汽车)可获15%补贴,刺激市场需求;欧盟碳税退还机制,则通过碳币抵扣家庭账单,提升低碳日用品市场渗透率29%;比亚迪推出电池回收补贴计划(1kg=20元补贴),推动用户参与率提高57%。
绿色促销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
绿色促销策略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具有直接影响。例如,京东“绿色专享折扣”通过动态定价算法(有机食品48小时折扣期)使转化率提升72%,用户复购率较常规促销高41%;淘宝“88碳账户”接入生态环境部碳普惠平台,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可兑换地铁出行券,该功能使绿色商品客单价提升26%。
社会规范塑造长期绿色消费习惯
社会规范也是影响消费者长期绿色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例如,当消费者看到身边人使用环保袋、减少塑料使用时,他们更容易受到影响,进而形成长期的绿色消费习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可通过宣传和激励机制,强化绿色消费的社会认同感。
绿色营销驱动消费者行为的优化策略
提升信息透明度,增强消费者信任
建立统一的绿色认证体系
统一绿色认证体系有助于提高消费者信任度。研究显示,标准化认证能提高市场认可度,并减少“漂绿”质疑。例如,伊利集团通过国家级“绿信码”认证体系,实现牛奶产品全链路溯源,2024年其绿色产品线销售额增长39%;比亚迪依托中欧互认的“五维绿码”标准,出口电动汽车的检测成本下降62%,2024年欧盟市场占有率从8%跃升至17%。
通过区块链与大数据提高绿色供应链透明度
区块链与大数据技术在提升绿色供应链透明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京东物流通过AI能耗监控系统优化仓储管理,2024年冷链运输碳排放强度下降28%,配送时效反提升12%。
强化情感营销,构建品牌绿色形象
结合社交媒体与互动营销提升品牌影响力
社交媒体和互动营销在现代市场环境中对于品牌传播至关重要。绿色品牌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增强消费者的品牌参与度,提高品牌忠诚度。例如,2024年6月,美的通过抖音直播展示废旧空调拆解与材料回收全流程,直播间直接带动绿色空调销量增长58%;小红书“零碳穿搭挑战”活动累计曝光量达2.3亿次,带动安踏环保系列产品销量提升41%。
绿色营销中的公益宣传与品牌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塑造绿色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消费者更倾向于支持那些致力于环境保护的企业。例如,2024年星巴克推出“每带一个可重复使用杯,减少20克碳排放”活动,截至2025年2月,参与门店复购率提升33%;宜家承诺到2030年实现气候正效益,并通过回收计划鼓励消费者参与环保。此外,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如垃圾分类教育、环保工作坊等,也可以让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承诺,从而提高品牌的公信力。
优化价格策略,降低消费者转换成本
价格补贴与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价格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的关键因素。例如,欧盟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上限提高至8,000欧元,推动全年电动车销量突破420万辆,同比增长32%,显著提高了市场接受度;联合利华“绿色积分计划”,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可降解洗护用品)可累积积分兑换现金券,绿色产品复购率提升46%。这些措施能够在不影响企业利润的情况下,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接受度。
绿色产品的分级定价策略
由于不同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支付能力和需求存在差异,采用分级定价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市场覆盖率。企业可以推出不同价格区间的绿色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例如,汽车行业中的电动车市场既有高端品牌,也有更具性价比的品牌,从而覆盖不同消费能力的群体。特斯拉Model 3与比亚迪海豹形成价格梯度,2024年两类车型合计占中国电动车市场38%份额。此外,企业还可以采取“基础版+升级服务”的策略,使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绿色功能,如额外的碳补偿选项或可回收包装服务,以提高市场渗透率。比如,Patagonia“绿色功能订阅制”消费者购买基础款服装后,可付费升级碳抵消服务或终身回收计划,2024年该模式带动品牌客单价提升27%。
促进绿色消费文化,培养长期绿色行为
绿色消费教育与消费者认知引导
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其购买决策。因此,企业和政府应加强绿色消费教育。例如,在学校推广环境课程,提高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科普可持续消费的概念,让消费者更容易理解绿色产品的价值。此外,企业可以在产品包装上增加环保标识,并提供相关科普信息,以便消费者在购买时更容易做出环保决策。宝洁“绿色小课堂”短视频矩阵
宝洁在抖音、B站推出系列科普短视频,以动画形式解析碳足迹计算和循环包装原理,2024年累计播放量达5.1亿次,带动旗下环保产品线(如汰渍环保装)销量增长34%。晨光文具“碳中和铅笔”校园计划,2024年晨光联合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捐赠120万支碳中和铅笔(包装印有二维码可溯源木材来源),覆盖6,200所学校,学生环保知识测试平均分提升28%。
社区合作与绿色消费的社会影响
绿色消费的推广不仅依赖个体消费者的选择,也需要社区的共同努力。例如,社区内可以建立共享经济模式,如共享电动车、二手交易平台、零废弃商店等,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地方政府可以推动社区环保项目,如垃圾分类回收站、绿色集市等,以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此外,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与社区合作,推出绿色消费奖励计划,如消费者参与环保活动可以获得购物积分,从而促进长期绿色消费习惯的养成。美团单车“低碳社区积分”试点,2024年在北京、上海试点社区骑行积分兑换制度,居民骑行1公里可获0.5个绿点(可兑换商超优惠券),试点社区垃圾减量率提升19%。万科物业“零废弃社区”共建项目,万科联合奥北环保在15个社区推广厨余垃圾智能回收箱,居民分类达标可获物业费抵扣券,2024年社区垃圾总量减少41%,居民参与率达87%。
结论
绿色营销已成为推动可持续消费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研究表明,提升信息透明度、强化情感共鸣、优化价格策略和培育绿色消费文化,有助于增强消费者信任,提高购买意愿,并促进绿色消费习惯的养成。未来,企业应深化数字技术应用,优化供应链透明度,并结合社交媒体提升消费者参与度。同时政府需强化政策支持,以实现长期可持续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国务院.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R]. 北京: 国务院, 2021
丘楚鸣. TPB视角下极简主义对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J].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23, 12(5): 645-655.
韦明等. 消费者绿色知识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以品牌可持续性感知为中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22, 35(1): 85-92.
杨淑荔. 企业绿色营销行为对消费者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 2020.
Mirbabaie M, Marx J, Germies J. Conscious Commerce: Digital Nudging and Sustainable E-commerce Purchase Decis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2,145: 42-56.
Smith A, Brown T. Green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the Digital Era: Balancing Profit and Sustainability[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20.
Chen X, Li Y, Wang Z. Blockchain-enabled carbon transparency: A case study of cross-border supply chains[J]. Nature Sustainability, 2023, 6(12): 1450-1461.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