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护士共情疲劳社会生态系统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方法,分析多层面因素在共情疲劳中的具体作用。方法:本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选择了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在三家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服务的130名注册护士作为研究样本,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应用标准化量表(例如,ProQOL-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组织支持感量表)结合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建模分析。结果:共情疲劳水平在个体层(比如,工作年限,睡眠质量等)、微观层(比如科室氛围,团队支持等等)、中观层(比如医院的体制,工作强度等)、宏观层(比如,社会认同感,职业政策等)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团队支持感得分(r=−0.734,P<0.001)、组织支持感得分(r=−0.689,P=0.002)与共情疲劳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社会生态系统各层次因素都会对肿瘤护士共情疲劳水平产生影响,建立多层级综合干预体系有利于减轻护士共情疲劳程度,促进护理质量和职业满意度的提高。
关键词:肿瘤护士;共情疲劳;社会生态系统
前言: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是一种由持续应对病患痛苦情境而引发的情感耗竭状态,尤其在肿瘤科护士中发病率高达63.5%。由于肿瘤患者的疾病周期长,死亡率大,护士需要长时间高度的情绪投入和心理支持,很容易出现共情疲劳。而且传统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个体层面上,比如性格特征,工作年限等等,对于社会,组织以及政策等层面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为此,本文试图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建构一个影响因素模型来探索多层面因素影响共情疲劳发生的影响途径,为肿瘤科护理管理及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开展,选取北京、上海、广州三家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的130名注册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给予干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纳入标准包括:(1)取得注册护士资格证,具有2年以上肿瘤护理工作经验;(2)有基本的沟通能力,答应参与调查;(3)没有精神疾病,也没有在进行心理治疗的人。排除的标准有:(1)工作岗位轮岗到非肿瘤科的;(2)长期休产假和病假的人;(3)资料填写残缺的。两组护士在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护士的平均年龄是(31.42±4.38)岁,工作经验为(8.74±3.12)年,其中女性占了86.9%,拥有本科或更高学历的占了78.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管理模式以常规护理管理和心理支持方式为主,没有系统性干预,目的是为研究人群提供基本对比框架。具体干预措施有:每季度召开工作压力座谈会1次,以协助护士分享工作压力和挑战为目的,以集体讨论形式舒缓个人情绪、构建相互支持网络。另外每年还举办1次心理健康讲座,请心理学专家交流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知识,提高护士自我调节能力及认知水平。个别情况下若有护士有明显焦虑或者情绪不稳定等表现时,则由医院提供所需的个别心理咨询,目的是对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以帮助护士更好地解决职业压力问题[1]。尽管在对照组中未进行系统性药物干预,但在实际应用中,针对焦虑症状较为明显的护士,医院根据医师的专业判断,采取了个别化的药物治疗策略。比如有些护士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劳拉西泮每晚1mg,以帮助她们减轻工作带来的焦虑情绪或应用百忧解(帕罗西汀),开始剂量20mg每天2~4个星期,减轻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该实践体现个体化护理特征,但是在药物使用上仍保持较为审慎的心态,既没有大范围普及也没有统一布局,避免对药物治疗过多依赖,在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之间维持均衡。在护理工作安排上,对照组无任何改变,仍维持原工作制度。每个班次的工作时长是7.5小时,并且轮班制度仍然保持不变[2]。尽管这一安排并无显着创新之处,但是通过维持工作时长和工作方式的稳定性有利于消除工作安排在共情疲劳过程中的作用,使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对比更加公正,剔除工作环境改变所造成的混杂因素。通过该管理模式可有效认识常规护理管理和心理支持在护士共情疲劳中的作用,并为后续系统性干预措施的探讨提供对照依据。但这一对照组干预模式也暴露出现有护理管理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处理存在局限,特别是面临高强度工作和高压环境,仅有心理支持及药物干预,可能很难从根源上减轻护士情感耗竭。所以,探讨更系统、更多维的干预措施,仍然是今后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更全面、更多层次干预,目的是多维度、系统性减轻肿瘤护士共情疲劳。该干预方案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参考,即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不仅受自身特征影响,而且受环境,团队和组织多重因素影响。故观察组干预策略设计中既注重护士个体情感调节又对所处团队和整体工作环境有积极作用。从个人层面上看,一是对护士进行情绪管理和共情能力专项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情绪识别和调节,有效沟通技巧以及工作压力应对策略等。每个月安排2次,每次训练时间为90分钟,旨在帮助护士增强情绪敏感度和掌握自我调节技巧。另外,小组经常进行冥想和正念放松培训,运用科学放松方法减轻护士繁重劳动时的精神压力、提高情绪调控能力。对于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的护士,治疗方案将由心理科医师提供个性化指导,结合药物治疗,通过服用帕罗西汀(最初用量为10mg,逐步调整到每天20mg)与劳拉西泮(0.5mg/晚,最多使用2周)联合治疗,缓解其情绪波动。微观上,观察组尤其关注团队凝聚力构建,意识到护士间互助和支持对降低共情疲劳效果非常关键[3]。所以,小组不仅经常性地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以帮助护士共同应对事业上的两难处境,而且通过举办小组建设活动来加强各成员间的协作和相互信任。每个月都会组织两次团队活动,如拓展训练和集体活动等,旨在消除护士在职业生涯中的孤立状态,并促进他们在工作场合中的相互支持和理解。另外,小组内部建立“共情之声”值班分享群为情感宣泄及经验分享提供平台,护士可在群中抒发情绪困扰以得到感情支持及理解。中观上介入以优化工作制度和人力资源配置为重点,从而降低护士过度劳动所带来的疲劳感。完善班次安排、弹性排班制度、让护士按个人条件调节工作时间、避免工作压力过大。护理团队的配置经历了明显的优化,从原先的1:4比例增加到了1:3.2,这大大降低了每位护士的工作压力,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参与到病人的护理工作中,同时也减轻了情感劳动带来的负担[4]。从宏观上看,医院和社会机构共同发起各种旨在增强护士职业认同感、增强护士工作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宣传教育活动。每季度进行职业认同讲座,请资深护士、专家交流护理职业所带来的含义及成就感,以提升护士工作动力。另外医院通过社会宣传活动增强了社会对于护理行业的重视和尊重,降低了护士工作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为进一步调动护士积极性,观察组又推出荣誉激励制度,按季度选拔1名“共情典范”,奖励1000元,其目的是激励卓越护理行为,增强护士职业自信心。这种以社会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多维干预措施不仅从个体层面上增强护士情感调节能力,而且通过优化团队氛围,完善工作制度与社会环境,有助于护士建立更积极的职业生涯情感支持系统以有效减轻共情疲劳。该综合干预策略给护士群体心理健康管理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模式,极具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为共情疲劳得分(使用ProQOL-5共情疲劳子量表进行测试,满分为50),次要指标包括睡眠质量(PSQI量表)、团队支持感(TSS量表)、组织支持感(POS量表)及工作满意度(MSQ简版)。另设置满意度问卷,对干预的接受情况进行评价。全部量表都通过了信效度的检验,其α系数在0.85以上。量表执行前和执行后都是在安静的环境中接受研究人员的引导,资料经过编码输入到系统中。当共情疲劳的得分达到或超过26分时,这些人被视为高风险个体,他们占据了样本总数的61.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与AMO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用于变量相关性检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生态系统各因素路径系数及拟合度,评价模型结构合理性。模型拟合指标包括χ²/df、CFI、TLI、RMSEA等,以χ²/df<3,CFI、TLI>0.9,RMSEA<0.08为模型拟合良好标准。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共情疲劳评分比较
观察组在干预后共情疲劳得分显著下降,而对照组变化不大。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护士共情疲劳评分比较(x̄±s)
组别 | 时间点 | 共情疲劳得分 | t值 | P值 |
对照组 | 干预前 | 28.74±3.12 | - | - |
对照组 | 干预后 | 28.23±3.01 | 1.024 | 0.309 |
观察组 | 干预前 | 28.81±2.94 | - | - |
观察组 | 干预后 | 24.15±2.36 | 10.764 | <0.001 |
2.2 睡眠质量评分变化
观察组干预后睡眠质量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变化不显著。
表2 干预前后两组PSQI评分对比(x̄±s)
组别 | 时间点 | PSQI得分 | t值 | P值 |
对照组 | 干预前 | 9.26±1.34 | - | - |
对照组 | 干预后 | 9.18±1.47 | 0.313 | 0.755 |
观察组 | 干预前 | 9.30±1.42 | - | - |
观察组 | 干预后 | 6.86±1.03 | 11.527 | <0.001 |
2.3 团队支持感量表评分变化
观察组干预后团队支持感显著提升,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表3 干预前后TSS评分对比(x̄±s)
组别 | 时间点 | 团队支持得分 | t值 | P值 |
对照组 | 干预前 | 41.83±4.92 | - | - |
对照组 | 干预后 | 42.17±4.85 | -0.449 | 0.654 |
观察组 | 干预前 | 41.65±5.01 | - | - |
观察组 | 干预后 | 48.24±3.76 | -8.236 | <0.001 |
2.4 工作满意度评分变化
观察组干预后工作满意度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变化不显著。
表4 干预前后MSQ评分对比(x̄±s)
组别 | 时间点 | 工作满意度得分 | t值 | P值 |
对照组 | 干预前 | 62.48±7.82 | - | - |
对照组 | 干预后 | 63.12±7.93 | -0.495 | 0.622 |
观察组 | 干预前 | 62.15±8.03 | - | - |
观察组 | 干预后 | 71.38±6.24 | -7.263 | <0.001 |
3 讨论
本研究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下,对肿瘤护士共情疲劳多层面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结果显示:干预前2组护士共情疲劳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可为后续干预效果评价提供依据。但观察组护士共情疲劳评分在干预一定时间后明显降低,验证多维度干预体系在缓解共情疲劳方面效果显着。尤其是微观、中观水平上的干预,比如加强团队支持感、组织支持感等,其得分分别为6.59、7.24(P<0.001)。说明团队协作与组织支持对减轻护士情感负担具有关键作用。另外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改善,PSQI评分由9.30下降至6.86,说明情绪管理训练对改善睡眠质量和减轻心理负担起到了积极效果。这一发现揭示出情绪调节对减轻共情疲劳特别是高压工作环境下良好睡眠质量对促进护士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深入分析,我们进一步确定了组织支持感(路径系数β=-0.53)和团队支持感(β=-0.46)与共情疲劳之间有着明显的负向关联,说明二者对缓解共情疲劳有显着的保护性。此外,职业认同感(β=-0.39)已被确认为缓解共情疲劳的核心要素,提高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显然是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方法[5]。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医疗机构应将社会生态系统干预理念融入护士培训,重视个体调节,团队支持,制度优化和政策倡导多层次干预。另外,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护理职业尊重程度,对高压岗位护士给予必要心理支持和物质保证。尽管本研究样本量有限,研究结果为社会生态系统模型在护士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未来可通过多中心数据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普适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晗.临床护士共情疲劳影响因素及与共情满意、情绪劳动的关系研究[D].赣南医科大学,2024.
[2]邢海燕.手术室护士共情疲劳与社会支持、抗逆力、工作投入的关系分析:一项混合研究[D].山东大学,2023.
[3]龙爱亚.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共情疲劳与工作投入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23.
[4]张杰.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心理历程及干预方案的构建研究[D].中南大学,2022.
[5]宋亚杰.ICU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正念减压疗法的干预效果研究[D].新乡医学院,2022.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