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既要具备基础文化知识,也要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教师应明确历史教学目标,依据校情学情,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课堂教学,养成历史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途径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向“素养立意”转变,这种命题特点给我们的历史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可见,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将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能力作为最终目的,而应该把它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落实“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通过多重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开展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一方面是当前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历史学科发挥借鉴训诫的社会功能的本质要求。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部分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过于局限于教材本身,教学方式多采用语言教学的形式,且并未及时进行知识拓展,同时一些教师不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导致先进的教学设备无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内容有限。同时,在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图片以及历史地图,这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但是学生对历史地图的使用方法不清楚,教师的指导方式不恰当,导致学生认为历史地图知识单纯的为了占据篇幅,学生的历史素养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较之于其他学科而言,历史的学习应该更加侧重于考据论证,但是学生历史观念受到网络等其他方式的干扰,并且学生自身的信息识别能力较弱,导致学生的历史观念不正确,错误地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正确的。此外,长时间的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得不到提升,历史从来都是需要不断深入地解析问题,而不是单纯地把结论直接了当地摆出来。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问题意识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对时代的了解不足,这也就导致对历史的作用以及内涵了解有限,这同样也是无法提高其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1、立足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当前科技创新在社会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所有资源高质量和高效的工具进行课堂,充分展示历史的魅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传统的文本资源在文本中的作用被削弱,太多的教师注重信息技术的支持,且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科书这一经典的教学资源。其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需要高度重视传统的教学资源,多媒体等高科技设备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书还是不能放弃课堂开展的形式,教材文本资源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直接沟通的中介,也是专家精心编辑和挑选的教材内容,因此,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利用原有课本知识的基础创新的内容是在既充分发挥了课本的教学内容下进行的深度挖掘,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不断地提高历史学习核心素养。教师在深化历史教学,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必须要尊重历史的发展,要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立足于教材的教学内容,切记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历史教学,这样不仅可能导致学生对于历史认识错误,也使得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更好的培养。
2、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对习题的兴趣难以激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够系统,培养科学思维。因此,课堂作业需要设计易于建立历史模型的练习。设计的问题应该要求学生思考和能够思考。结合实际情况激发思维价值观的练习,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通过知识的训练来达到获得证据的科学思维。历史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规律的概括。因此,在开展初中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发现历史知识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进行课堂知识拓展,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让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要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为学生营造更加有氛围的历史学习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不断地被历史教学内容所熏陶,不断地提升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强化个人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
3、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活环境对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具有影响,教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多一种情感的体验,从而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加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情。此外,教师要收集相应的历史阅读文本,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非常可读,并要求学生阅读笔记,分享他们的经验在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碰撞思想火花。在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的目的,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功能较为强大,其中包含的历史资源相对较多,不仅仅有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视频的过程中,具有直观的体验。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纪录片或者是影视剧等各种资源,生动形象地对历史情节进行再现,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4、结合历史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以及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先结合历史问题进行讲述,同时要积极地参与其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结合当下,设置相应的历史辨析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便利。
5、深入历史内涵,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承蒙先圣垂教,后人不论明道,传道,或者经世都应言则忠信,行则笃敬,中和至德,自强不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使学生知晓历史内涵,知晓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同时还应让学生从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逐渐转变为正确的历史唯物观。使学生明白时代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应该认为个人是海中巨礁,惊涛骇浪,屹立不倒,而是知晓自己的渺小,相比于时代不过是沙滩的一粒沙。
6、实现情感体验,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
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间便可速成,而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有些史事比较枯燥无味,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便可以运用富有故事魅力讲述法,以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再现历史人物的容貌与言行,如杨靖宇、左权、张自忠等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屈原、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奋发精进的人生态度;唐太宗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都是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接受精神熏陶,汲取前人智慧,提升精神境界。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把历史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目标,不断优化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改善教学手段,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艳萍.初中历史“时空观”的有效培养路径探索[J].第二课堂D,2021(03):87-88.
[2]孙海娟.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知识文库,2021(14):155-156.
[3]黄宜琳.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07):76+80.
[4]陈文豹.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英语广场,2020(02):118-119.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