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信息化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易俊

连云港锦城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22006

摘要: 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系改革的不断推进,自然资源管理逐步向统一、高效、科学方向发展。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管理程度直接关系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效率与科学性。土地信息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

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系改革的不断推进,自然资源管理逐步向统一、高效、科学方向发展。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管理程度直接关系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效率与科学性。土地信息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数据化、可视化与动态更新,为资源整合、规划决策、监管执法等环节提供了坚实支撑。本文在梳理土地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中的作用机制,并从平台标准化、数据共享与制度协同等维度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参考。

关键词

土地信息化;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共享;GIS;信息系统

1 引言

土地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存在部门分割、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效能。为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家不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土地信息系统与国土空间规划、矿产、林地、水域等多类自然资源管理平台的集成整合。土地信息化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也为资源精细化管控、科学配置与数字化治理提供了新路径。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大背景下,研究土地信息化的技术路径、功能作用与发展瓶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将以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制度要求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土地信息化的现实基础、关键作用与发展建议,旨在为土地信息系统在统一管理格局下的深化应用提供支持。

2 土地信息化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2.1 土地信息化的内涵与技术基础

土地信息化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土地资源管理业务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实现土地资源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与共享的全过程。其核心技术包括GIS空间信息系统、遥感影像处理技术、数据库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平台等。

信息化手段的引入改变了传统以纸质图纸、手工统计为主的管理方式,实现了从静态数据管理向动态更新、实时监测的转型。例如,通过遥感与地理编码可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的快速识别,通过智能终端可实时上传土地执法数据,大大提高了管理透明度和响应效率。

2.2 我国土地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土地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以地籍管理系统为主,逐步拓展至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市场监管、耕地保护监管等多个领域。进入“十三五”以来,随着国家信息化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国土资源“一张图”、不动产统一登记系统、自然资源大数据平台相继建设,实现了从分散数据向集成平台的升级。

但也应看到,目前土地信息系统在标准规范、数据共享、技术集成等方面仍面临一定瓶颈。如部分地区平台系统重复建设、数据更新不及时、不同行政层级间数据兼容性差等问题仍然突出。

2.3 土地信息化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基本应用领域

土地信息化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已覆盖多个核心领域。首先,在土地调查与确权登记中,信息化手段可实现高精度地籍数据采集与实时更新,提升登记效率和准确性。其次,在土地利用监管中,通过卫星遥感与地理编码结合,实现耕地变化、违法用地等问题的动态监测与预警。再次,在资源配置与规划决策中,土地信息系统提供的空间数据和分析模型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重要支撑。

此外,土地信息化还在不动产登记整合、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生态红线监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是自然资源信息整合的基础平台。

3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需求与信息化契合点

3.1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制度内涵与核心目标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是指在国家层面统筹土地、矿产、水、林、草、海等各类资源,实现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与统一监管的制度安排。其核心目标是打破资源管理的条块分割,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治理,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率与生态保护水平。

在这一制度下,对管理手段的科学性与数据支撑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依赖纸质资料与人工操作的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3.2 当前自然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壁垒问题

在多部门、多系统并行管理的现实背景下,自然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多个“信息孤岛”问题。各系统之间标准不一、接口不通,造成资源信息难以整合、重复采集、分析冗余等情况。例如,地籍管理系统与土地利用变更系统常因数据口径不同而无法实现无缝对接。

此外,数据质量不高、实时性不足、数据权限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也制约了统一管理的落地实施,急需通过技术标准化和平台统一化解决。

3.3 土地信息化在统一管理中的应用匹配分析

土地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实现多源异构自然资源数据的集成处理和统一展示,天然契合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需求。在系统架构层面,土地信息平台可作为数据中台,为不动产登记、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监管等业务系统提供底层支持。在数据服务层面,土地信息化可提供动态监测、趋势分析、空间建模等功能,显著提升自然资源治理的科学性与可视化程度。

4 完善土地信息化助力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路径建议

土地信息化作为推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建设与应用不仅关乎数据整合的技术问题,更涉及制度规范、人才培养和平台协同等多个层面。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土地信息化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必须从顶层设计、数据共享、人才支撑和技术融合等多个角度推进系统优化。

4.1 完善顶层设计与平台标准化建设

在推动土地信息化融入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协同共享”的原则。首先,需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信息化顶层架构,明确土地、矿产、水体、林草等自然资源子系统的功能分工与数据接口标准,打破“信息烟囱”与“数据孤岛”现象。

其次,应加快制定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标准与数据规范,统一不同地区、不同行政层级的数据格式与分类体系,保障信息系统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此外,在顶层设计中要引入长效机制,确保系统更新迭代、平台维护、技术升级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4.2 推进数据融合共享与跨部门协同机制

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关键在于信息的互联互通与业务的协同运行。为此,需建立以土地信息化平台为核心的数据中台,统一各类资源数据的汇聚入口与输出通道,实现与国土空间规划、不动产登记、生态修复、资源开发等系统的无缝衔接。

此外,还应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协同机制的建设。通过制定明确的数据开放责任清单,明确自然资源、住建、农业、水利等部门在数据采集、传输、应用中的职责边界与共享路径。同时,建立数据共享考核机制,将数据更新及时率、共享完整率等指标纳入部门绩效评价体系,增强协同动力与共享意识。

4.3 强化技术研发与人才队伍保障体系建设

土地信息化的深化发展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持续迭代与专业人才的稳定供给。首先,应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企业深度参与土地信息系统的算法设计、平台研发、模型构建等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遥感图像识别、三维建模、智能化监管等关键环节。

其次,构建分级分类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不同层级政府与部门的业务特点,分别开展系统操作技能培训、数据分析能力提升、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等专项课程,提升自然资源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与实战能力。同时,建立信息技术人员与资源管理人员的跨界交流平台,促进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土地信息系统在基层的高效落地。

5 结语

土地信息化作为新时代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性支撑工具,不仅在数据采集、动态监测、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在推动资源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具有战略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土地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在统一管理中的功能匹配,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系统完善与机制优化的路径建议。未来,需在国家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协同治理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持续提升土地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协同化水平,助力构建高效、统一、绿色的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 李春雷.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建设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5): 9-15.
[2] 张一鸣, 刘晓文. 土地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整合问题及对策[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0, 37(2): 82-88.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