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举措

李喜梅

环县习仲勋红军小学 745701

摘要: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相关问题。通过细致剖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紧密结合教育心理学及现代教育理念,提出一系列全面且具创新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这些举措旨在深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相关问题。通过细致剖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紧密结合教育心理学及现代教育理念,提出一系列全面且具创新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这些举措旨在深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有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文章从课堂互动、问题设计、评价方式、课外拓展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切实可行且极具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助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教学策略;创新思维

引言

在当今竞争激烈且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独立思考能力已然成为个人发展与竞争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的重任,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审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不难发现其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技能的机械训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这就导致学生在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或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场景时,常常表现出思维局限,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举措,以促进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学生当前数学学习的效果,更对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以及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独立思考

开放性问题具有独特的魅力,其答案不唯一或解决路径多样的特点,能够为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审视问题,积极探索多种解决方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开放性问题的价值,积极主动地创设丰富多样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思考,大胆进行尝试。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小明有一块蛋糕,他吃掉了1/3,小华又吃掉了剩下的1/2,那么他们两个人一共吃掉了多少蛋糕?还剩下多少蛋糕?”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它不仅全面考察了学生对分数计算能力的掌握程度,还巧妙地要求学生理解并灵活应用连续比例的概念。当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时,他们需要深入思考,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有些学生可能会先算出小明吃掉1/3后剩下的蛋糕比例,再计算小华吃掉的部分,最后得出两人一共吃掉的蛋糕比例以及剩余的蛋糕比例;而另一些学生可能会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巧妙的转换和计算来求解。这种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正是开放性问题所期望激发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施探究式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主动获取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引导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或主题展开深入的探究式学习,鼓励他们积极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答案、精心设计实验(或计算方案)、严谨验证结论。

以“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展示不同尺寸的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模型,从而提出关于长方体体积的问题,如“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小正方体来拼搭长方体,并认真记录下每次拼搭所使用的小正方体数量、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对应的体积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思考如何合理地拼搭长方体,如何准确地记录数据,以及如何从这些数据中发现规律。

最后,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记住了一个公式,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入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了如何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同时,这一过程也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实验能力。学生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和质疑,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而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则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宽思维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数学软件或在线平台,教师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三维立体图形,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自由观察、旋转图形。以正方体为例,学生可以通过软件清晰地看到正方体的各个面、棱和顶点,以及从不同视角观察时的形状变化。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几何概念,突破传统教学中平面图形展示的局限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观看数学科普视频、参与在线数学游戏等。

数学科普视频通常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数学知识,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动画、故事或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概念”时,通过一段有趣的动画视频,展示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所代表的分数含义,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在线数学游戏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思维敏捷性。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还能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学习能力。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利用虚拟现实设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场景中,通过实际操作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四、实施差异化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认知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实施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帮助,降低学习难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拓展他们的思维深度。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数学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如数学史、数学谜题、数学应用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五、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的数学评价往往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改革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策略。

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评价任务,如数学小论文、数学项目报告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展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合作态度、努力程度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

此外,评价主体也可以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可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能力。学生互评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例如,在完成数学项目报告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报告内容、研究方法、展示效果等方面,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六、加强课外拓展,丰富数学体验

课外拓展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学实践机会,丰富他们的数学体验。教师可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数学竞赛、数学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数学文化节可以包括数学谜语、数学游戏、数学故事讲述等多个环节,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接触数学、理解数学、爱上数学。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数学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家庭用水用电情况并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数学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家庭用水用电情况并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家庭每月的水电费支出,并通过对比不同月份的数据,分析用水量和用电量的变化趋势,提出节约能源的建议。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接触数学、理解数学、爱上数学,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七、家校合作,共促独立思考

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册、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有利于孩子思考的环境和条件。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亲子数学游戏、数学讲座等,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形成教育合力。

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差异化教学、改革评价方式、加强课外拓展以及家校合作等举措,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这些举措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也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还应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黄瑞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3,(17):142-145.

[2]胡海燕.谈小学数学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156.

[3]李荷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J].华夏教师,2019,(09):49.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