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齐红岩

环县习仲勋红军小学745701

摘要: 摘要:新课标提出“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文章主要研究分析“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与意义,重点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旨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智慧学习生态,以期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新课标提出“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文章主要研究分析“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与意义,重点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旨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智慧学习生态,以期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新课标;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结合各学段各领域的课程内容,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明确回应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教育基本问题,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教学指导,并结合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突出教学、学习及评价的三位一体。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将“教—学—评”一致性定义为: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的程度。“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是基于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习评价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协调统一,教与学、教与评、学与评是一致的,“教—学—评”三者互相影响,以科学的方法融为一体。

一、确立科学精准的学习目标

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导航,是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的依据,在教学中有机融合教学、学习及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学习目标经常是形式化地出现在教师备课本上,或摘录改编于教师参考用书,或依据自身教学经验。教师在教学中极少有目标意识,既不清楚目标制定的依据与过程,也无法在课堂上观察到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在探索“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时,首要任务是确立科学精准的学习目标,这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导航,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一)深度解读课标,让目标导向

新课标针对各学段、各领域的数学教学提出了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教师要深度解读课标,首先摘录课标内容,然后进行课标分析,搞清楚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将课程标准细化、具体化,为学习目标的确立寻找依据,奠定课程目标向学习目标转化的基础,让目标更好地指导教学。

(二)量化分析学情,让目标精准

常规的学情分析多为笼统的描述,找不准学习起点,对教学指导的价值很小。然而,教建立在学之上,只有清楚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确立学习的终点和效果。因此,教师做量化的学情分析,在课前做前测,用纸笔测试、谈话记录等方式,统计数据、分析问题、制定决策,既要明确学生“已知”“已会”的知识,又要研究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制定精准的学习目标。

(三)梳理研究教材,让目标落地

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的要求不同,教师可以从内容视角看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找到教学内容的课标依据,着重分析教材如何体现课标要求。教师还可以从编排的内在理路看教材与学习、知识的关系,挖掘教材的知识逻辑线索,思考教材是如何遵循学习规律来组织相关素材的。

二、开发匹配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

评价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贯穿教与学,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它意味着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时要思考评价内容,根据目标达成度做出课堂教学决策、教学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后续学习。“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围绕学习目标展开,为教学活动提供指引,既是对目标的回溯,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嵌入教与学的全过程。新课标提倡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重视评价的促学、促教功能,提出评价方式要丰富、评价维度要多元、评价主体要多样。“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要实施多元分层的教学评价,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评价多元是指评价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度、基本思想的把握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度,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任务是连接学习目标与教学活动的桥梁,开发匹配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是为了将评价嵌入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导教、导学、导评的功能。评价任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是逆向设计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开发评价任务时,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会了吗?二是教师如何知道学生学会了?基于此,评价任务的设计,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评价任务要对应目标

评价任务是对学习目标的检测,因此评价任务要对应目标,与目标一一对应,体现“学什么、评什么”“教什么、评什么”。设计评价任务,要依据目标,抓住关键词,将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表现性任务,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二)评价任务要具有情境性

新课标强调,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境是连接知识抽象性和学生形象性思维的桥梁,知识只有在情境中才能真正转化为素养。评价任务的设计,要具有情境性,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提升素养。情境包括真实情境、学科情境、模拟情境等,情境的类型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三)评价任务要体现差异性

新课标倡导,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评价任务的设计,要体现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性评价任务,可以是任务的难度不同,也可以是任务的形式不同,还可以是完成任务的时间不同等。差异性评价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安排嵌入评价任务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学—评”一致性框架中的中心环节,是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嵌入评价任务,将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使评价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实施,从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一)教学活动要围绕目标展开

教学活动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目标展开,指向目标,体现“目标—活动—评价”的一致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思考教学活动与目标的关系,明确教学活动是为了达成什么目标而设计的,使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关注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通过提问、观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活动能够达成目标。

(二)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认知特点等,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活动要关注思维发展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中发展思维。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探究性的问题、逆向思考的问题等,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提升思维品质。

四、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保障措施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效果。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是要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专家讲座、教学研讨、观摩学习等,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二是要加强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如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案例研究等,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的重要条件。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质量监测制度等,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保“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实施。同时,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影响“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的重要因素。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二是要加强家校合作,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增强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三是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拓宽教育资源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五、结语

“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科学精准的学习目标、开发匹配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安排嵌入评价任务的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保障措施,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智慧学习生态。

总之,“教—学—评”一致性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同时,它也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和优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茗琦.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策略[J].亚太教育,2024,(07):106-108.

[2]章勤琼,阳海林.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学教评一致性”——兼论核心素养的落实与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1):21-28.

[3]黄秀梅.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原因及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08):123-125.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