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共育:家、园、社“三位一体”推进幼儿体育活动有效开展

张璐怡

苏州市姑苏区苏运实验幼儿园 215009

摘要: 摘要:家园社协同育人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新时代教育发展改革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幼儿身体健康与动作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幼儿体育教育也是大家关注的内容,做好幼儿的体育教育,有效开展幼儿体育活动,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的责任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家园社协同育人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新时代教育发展改革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幼儿身体健康与动作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幼儿体育教育也是大家关注的内容,做好幼儿的体育教育,有效开展幼儿体育活动,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是家园社协同共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协同共育;三位一体;幼儿体育活动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体育大会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出了意见要求。近年来,体育教育作为教育工作重点之一,被大家广泛关注,幼儿体育教育也被更加重视起来。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成为了促进幼儿体质健康发展的主阵地,但是为了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我们不能只依靠幼儿园一方的力量,幼儿的体质健康发展应该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三位一体”协同共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社会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认识

因社会大众群体接受教育程度不同,专业能力不同,对幼儿的发育成长的认知也不同,因此在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认识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更为专业的认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对在“健康”领域对幼儿的“体育”提出要求,并对幼儿的身体大动作发展提出了具体指标。教师可以对照标准对3-6岁年龄段幼儿所需要达到的动作发展进行分析,并根据幼儿实际情况组织体育活动和动作评估,从科学的角度开展幼儿体育活动,进而促进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

2.家长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认识

    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幼儿体育的的关注度提高,有更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孩子在幼儿园中应该获得更多的体育锻炼,希望幼儿能够增强体质,他们认可体育活动给孩子带来的各种益处,但是因为各方面原因,如家长工作繁忙、缺乏体育知识等,有较少的家长会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在放学后或是周末的时间,家长更愿意送孩子参加各类培训班,如游泳、羽毛球、足球等。

3.社区人员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认识

在实施“十四五”规划中,街道社区非常关注群众的体育活动开展,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在这其中,社区人员关注的是全年龄段的居民运动情况,对幼儿体育活动的关注不在重点,无论是体育设施的建设,或是群体活动的组织,都是以成人的活动为主,幼儿活动很少。

二、多样化体育活动场地推进幼儿体育活动开展

1.幼儿园体育活动场地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中要求:“幼儿园每班应设专用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不宜小于60㎡,人均面积不应小于2㎡。”当前幼儿园建设户外活动场地时,都会严格按照要求来建造,户外场地中会以满足幼儿体育锻炼为优先。并且,文件中还要求幼儿园共用活动场地必须配备“游戏器具、沙坑、30m跑道、洗手池等,游戏器具下地面及周围应设软质铺装。”在保证幼儿活动场地充足的情况下,对卫生、安全、活动的多样性也提出了要求。因此,幼儿园中的体育活动场地能够满足幼儿参与走、跑、跳、爬、钻、投掷、拍球等活动,并且活动场地是适合3-6岁小年龄的幼儿参与活动的。

除了配备有较大的体育活动场地外,幼儿园还会根据《江苏省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来配备场地体育器械,其中包括场地固定的大型器械,以及一些中小型的体锻游戏材料,多样的体育器械能够满足幼儿不同的活动需求,以达到幼儿各项动作技能的全面发展。

2.社区体育活动场地

近年来,我园所处的姑苏区按照“补齐短板、均衡推进、市区共建”的原则,结合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口袋公园建设、城市更新建设等工作,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场地,布局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据2024年最新统计,全区共有健身场地设施975片,健身步道100.5公里,社区百姓健身房33个,全民健身站点607个。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有体育器械、或运动场地,可以满足居民的一部分运动需求。这些设施设备更多考虑的全年龄层的使用,并没有为3-6岁的幼儿单独配备设施。因此,在社区体育活动场地的使用时,家长就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在家长的陪伴下,幼儿可以选择开展适宜的体育活动,以“亲子游戏”为主。

三、家园社协作,推进幼儿体育活动开展策略

家庭、幼儿园、社区三种体育模式相互补充,各有特点,如家庭的日常体育教育思想的灌输,幼儿园体育知识的学习,社区体育活动的保障等,这三方面的融合,体现了时空的紧密衔接,资源互补,功能补充整合。【1】

1. 积极发挥幼儿园的主阵地作用,有效开展幼儿体育活动

第一,幼儿园应不断完善园内的场地设施,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建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障幼儿每天1小时的户外体锻活动时间。同时,幼儿园还需要建立特殊天气开展体育活动的预案,准备适宜运动的场地作为风雨操场,提供可在室内使用的体育器械,为幼儿正常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保障。

第二,幼儿园需不断进行体育活动课程的改革,教师应积极设计和组织适宜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体育活动,活动应该满足大部分孩子的发展需求,及时关注特需儿童的大动作发展情况,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第三,教师需定期参与相关培训,提升专业技能。除了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师对幼儿的体格发展、体育安全、保健知识等都应该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且有为幼儿进行动作发展评估的能力,能够为班级内的每个幼儿进行日常评估和期末的综合评估,对幼儿的动作发展情况能进行汇总和分析,对幼儿每阶段的动作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2.合理利用社区体育资源,加强幼儿体育锻炼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第40条中指出“学校要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和合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教育活动。”社区环境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索。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在社区中开展适宜的体育活动,利用社区中的空地、体育设施等组织开展亲子体育游戏,这是非常合适的“亲子体育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幼儿通过增加自身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的联系,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同时在运动中增强对大动作技能的发展,提高身体素质。

家长在带领幼儿进行活动时,可尽量选择适宜幼儿开展,活动场地和材料都可灵活调整的体育项目。例如,打羽毛球,对场地要求只要是较为空旷、地面平整即可,打羽毛球可以提升幼儿的大脑反应速度,帮助锻炼身体的协调性,控制幼儿体重,避免身体肥胖,对促进幼儿的眼保健也有一定的好处。家长也可以组织孩子在空地练习拍球、跳绳等运动,在帮助幼儿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与幼儿共同练习还能存进亲子情感,共同感受运动的乐趣及成功的快乐。

3.提升家长对幼儿体育的认识,家园合作共促幼儿成长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会形成第一印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人生导师。家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会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家长与孩子共同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2】。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家庭中的体育锻炼,家庭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更为灵活多样,使用到的器械材料也可以是身边常见的物品。

例如:篮筐扔小球游戏,家长只需准备2-3个篮子或纸箱,再准备一些球形的物体(纸团、袜子团等),孩子站在距离篮子1.5-2米的距离,家长站在篮子后,孩子向篮子中扔“球”,家长可以根据情况用篮子接“球”或者阻止“球”的进入。这一体育活动能够锻炼发展幼儿的投掷能力,发展双臂的力量,还可以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

家庭体育和幼儿园体育是可以相融合的,家长可以参与到幼儿园的亲子运动会中,通过自身的活动参与,来大大提高幼儿的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日常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将幼儿园的体育锻炼进度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体育活动情况,从而在家中组织相应的亲子体育小游戏,推进家庭体育与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李趁丽. “家庭、学校、社会” 一体化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李华禄,杨慧玲.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J].遵义师范学院报,2010,12(05):130-133.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