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的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效果,并分析其在血压控制、健康行为及依从性方面的影响。
方法:选取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接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健康促进模式进行综合干预,为期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血压控制情况、健康行为得分及依从性水平。
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压控制达标率明显提升,健康行为改善显著,依从性和满意度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方式,提升依从性,是值得推广的社区健康管理策略。
关键词:健康促进模式;老年;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行为;依从性
1 引言
高血压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并发症严重等特点,严重威胁着老年群体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如何有效提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血压的长期稳定控制,成为基层医疗与社区护理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拟将健康促进模式整合至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与护理干预中,分析其在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方式、增强治疗依从性等方面的作用,为今后社区慢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纳入排除标准
本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某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参与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202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60岁及以上;③无严重听力或语言表达障碍,具备基本沟通和理解能力;④病情稳定、未合并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⑤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③存在认知障碍、精神疾病史或意识障碍者;④3个月内曾接受过系统健康干预或参与其他相关研究项目者。
2.2 干预方法与健康促进模式内容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宣教、药物依从性指导、饮食与锻炼建议等内容,护理人员以健康手册发放及定期电话随访为主要形式进行管理。
干预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结合健康促进模式实施个性化护理计划。干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知提升:通过集中小组讲座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系统介绍高血压的病因、危害、用药原则、生活方式干预方法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知。
第二,行为动机引导:帮助患者识别自身的健康信念与行为障碍,引导其设立可达成的健康目标,如每日步行30分钟、限制盐摄入量、按时服药等,增强其健康行为意愿。
第三,自我效能强化:通过成功经验分享、健康日志记录、鼓励性反馈等方式,提高患者自我监测、自我管理的信心与能力。
第四,社会支持联动:组织家庭成员参与干预计划,强调亲属陪伴的重要性,同时借助社区资源进行团体健康活动,提升患者的外部支持水平。
干预周期为3个月,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健康教育(30~40分钟),并结合个体访谈、微信群互动、随访回访等方式进行连续指导。
2.3 观察指标与评估标准
(1)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采用老年高血压自我管理能力量表,从疾病认知、服药管理、生活方式管理、情绪调节、血压监测等维度综合评估,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2)血压控制情况:分别记录干预前后清晨空腹静坐状态下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平均值,并判断控制达标率(达标标准为SBP<140mmHg,DBP<90mmHg)。
(3)健康行为评分:通过生活方式评估问卷评价患者在低盐饮食、规律运动、控烟限酒、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得分情况,满分40分。
(4)依从性与满意度:自编依从性量表从按时服药、监测血压、复诊配合、饮食遵从等方面进行评分,结合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主观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分析。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3 研究结果
3.1 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在自我管理能力总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在疾病认知、服药管理、生活方式调整、情绪管理等维度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分亦显著提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健康促进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综合自我管理能力。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评分(x̄±s) | 干预后评分(x̄±s) | P 值 |
干预组 | 40 | 62.48 ± 7.31 | 84.37 ± 6.85 | <0.001 |
对照组 | 40 | 61.95 ± 7.26 | 72.42 ± 7.19 | <0.001 |
P 值 | — | 0.718 | <0.001 | — |
3.2 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干预组SBP和DBP均明显下降,且控制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达标率为72.5% vs. 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健康促进模式干预有助于血压的持续控制与达标。
组别 | 收缩压SBP(mmHg) | 舒张压DBP(mmHg) | 血压控制达标率 |
干预前-干预组 | 151.3 ± 11.6 | 92.8 ± 6.4 | 0% |
干预后-干预组 | 135.2 ± 9.3 | 82.1 ± 5.2 | 72.5% |
干预前-对照组 | 150.7 ± 10.9 | 93.2 ± 6.7 | 0% |
干预后-对照组 | 142.6 ± 8.5 | 86.7 ± 5.9 | 50.0% |
P 值 | <0.05 | <0.05 | <0.05 |
3.3 干预前后健康行为变化情况
干预前两组在低盐饮食、运动频率、情绪调适等健康行为得分上差异不显著。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在各项行为改善方面表现出更显著的提升,尤其在饮食管理与规律运动方面效果突出。健康行为总得分干预组为36.21±3.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64±4.02(P<0.01)。
项目 | 干预组得分(x̄±s) | 对照组得分(x̄±s) | P 值 |
控盐意识 | 9.12 ± 1.01 | 7.86 ± 1.26 | <0.001 |
运动频率 | 8.76 ± 1.28 | 7.10 ± 1.40 | <0.001 |
心理调适 | 8.83 ± 1.14 | 7.52 ± 1.37 | <0.001 |
健康行为总得分 | 36.21 ± 3.18 | 30.64 ± 4.02 | <0.001 |
3.4 干预前后依从性及满意度分析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在药物服用、按时监测血压、规律复诊等方面的依从性评分均明显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依从性达标率为87.5%,满意度达91.3%,而对照组分别为67.5%和7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指标 | 干预组 | 对照组 | P 值 |
依从性达标率 | 87.5% | 67.5% | 0.023 |
护理满意度 | 91.3% | 76.4% | 0.016 |
4 讨论
4.1 健康促进模式对老年高血压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机制
健康促进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 HPM)强调患者在疾病管理中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着重提升个体的健康意识、行为动机与自我效能感。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在接受健康促进模式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该模式在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该模式通过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长期危害以及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形成了更全面的认知,打破了“只靠吃药降压”的固有观念。同时,通过设定可实现的短期行为目标,例如每天记录血压、自主选择低盐食品、增加散步频次等,有效增强了患者的参与感和控制感。在多次重复强化下,患者逐步建立起自我管理行为,并能持续保持,形成良性行为习惯。
此外,该模式注重通过积极反馈机制提升患者的信心与坚持动力,如护士对患者日常血压监测数据进行点评、家属在微信群给予支持反馈等,有助于克服行为改变初期的不适与犹豫,从而提高干预的长期依从性。
4.2 多维度干预在行为改变中的作用
健康促进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它不是单一维度的宣教干预,而是将认知、动机、技能、支持等因素整合为一个整体干预框架,全面影响患者的行为变化轨迹。本研究干预组在健康行为评分方面的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控盐意识、规律运动和情绪调适等指标上的进步,正是多维度干预产生协同效应的体现。
首先,在认知层面,系统性地对高血压病理知识进行讲解,帮助患者建立“高盐=高压=高危”的逻辑链,形成行为改变的内在动因;其次,在行动层面,护理人员通过技能指导与情境演练,使患者掌握健康饮食与运动的方法,解决“知道该做但不会做”的现实问题;再者,在支持层面,强化家庭成员与社区资源的参与,提高了患者在行为执行过程中的坚持率与归属感。
本研究还通过微信群平台、健康日志打卡等新媒体工具,实现干预手段的常态化、个性化与互动化,使得健康促进策略更加贴近老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认知节奏。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干预路径,为慢病健康管理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有益参考。
4.3 推广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尽管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促进模式在提升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其在社区及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时仍面临一定的现实挑战。
首先,护理人员的理论储备与干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HPM干预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健康教育能力,还需掌握一定的行为心理学知识与评估工具使用方法。因此,相关人员的培训体系亟待完善,尤其在基层机构,需构建从入职教育到继续教育的分层培训机制。
其次,干预模式的标准化和个性化需进一步协调。当前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千人一面”或“照搬照套”的问题,导致干预效果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在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更细化、可操作的干预流程模板,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及个体差异定制差异化路径。
5 结语
老年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病管理难度较大的疾病,其控制效果不仅依赖于药物治疗,更取决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水平。本研究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系统性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个性化、多维度干预,结果显示该干预策略能显著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健康行为、提高依从性,并有助于血压水平的持续控制与生活质量的提升。该护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强化患者对健康行为的认知与信心,构建支持系统,促进其从“被动接受”向“主动管理”转变,从而实现疾病控制与生活质量的双重目标。研究还提示,将健康促进理论与临床护理实践融合,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或社区中推广,有助于慢病群体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发展。尽管本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样本量较小、干预周期有限等局限性。未来研究可在更大样本范围内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并结合数字化管理手段,进一步验证健康促进模式在老年慢病护理中的广泛适用性和长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秀芝, 李美荣. 健康促进模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 19(3): 75-78.
[2] 胡建军, 刘艳红. 健康促进模式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评价[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18): 2267-2270.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
- [1]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习者歧义偏误分析
- [2] 高中英语阅读策略训练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
- [3] 绿色营销如何驱动消费者行为:影响机制与优化策略
- [4] 摘要: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两者在实践中的协同育人路径存在诸多
- [5]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究——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
- [6]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 [7] 淄博陶瓷与琉璃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 [8]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传统学业规划已无法完全满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本文探讨了职业发展导向的学业规划与教育管理的协同作用,提出了基于职业发展的学业规划模型,并分析了其在高校中的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