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学科教学“双融”路径探索 ——以特殊教育数学学科为例

黄起娟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特殊教育学校 530299

摘要: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家校社协同教育模式逐渐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特殊教育数学学科,实现 “双融” 不仅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更好地培养特殊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生活能力。家庭、学校和社会在特殊教育数学 “双融” 教学中各自扮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家校社协同教育模式逐渐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特殊教育数学学科,实现 “双融” 不仅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更好地培养特殊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生活能力。家庭、学校和社会在特殊教育数学 “双融” 教学中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三者协同合作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深入探索家校社协同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学科 “双融” 的具体路径,分析其实施的价值与策略,以推动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双融”路径;特殊教育;数学学科

引言

随着社会对特殊群体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如何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成为关键议题。家校社协同教育理念逐渐兴起,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对于特殊教育数学学科而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满足特殊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而 “双融” 路径,即数学教学与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融合、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融合,为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1]。在此背景下,对家校社协同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 “双融” 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概念阐释

(一)家校社协同视域

家校社协同视域着重突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于教育进程里构建起紧密的合作关联以及互动网络,家庭身为学生成长的起始环境,给予情感支撑、生活阅历以及价值观引领,学校是开展系统教育教学的专业场地,肩负着知识传授、技能培育以及品德塑造的关键责任,社会凭借丰富多元的资源和实践情景,拓宽教育的范围与程度。在家校社协同视域状况下,三方破除彼此的界限,彼此协作、资源共享,一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而努力,促使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互动里达成无缝对接,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生态系统[2]。

(二)“双融” 路径

在特殊教育领域,“双融” 路径致力于实现两个关键层面的融合:

学科间并行融合 —— 主题式教学的确定。以数学知识为主线,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跨学科整合。例如,在“校园生活”这一主题下,数学教学内容如数量计算、长度测量等成为核心学习目标,同时融入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感官认知等其他学科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完成数学任务的过程中,同步提升观察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社交技能,形成以数学为载体、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融合方式不仅增强了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也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多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学科间辅助融合 —— 主辅式教学的确定。在生活化教学场景中,数学作为基础工具性学科,服务于其他功能性课程的学习与发展。例如,在生活适应课中开展购物实践活动时,数学中的货币换算、价格比较等内容成为支撑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交易流程与价值关系。通过将数学知识嵌入实际生活情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强化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主辅式融合体现了数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工具性与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其对其他学科教学的支持与引导作用,真正实现“以数为本,融通共育”的教学目标。

(三)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面向那些有着特殊需要的学生所展开的教育活动,这类学生在智力 、感官 、情绪 、身体行为或者沟通能力等方面或许会存在差异或者障碍,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契合特殊学生独特的学习需求,借助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专业的教学方法以及特殊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克服险阻。

二、家校社协同对特殊教育数学“双融”教学的价值

(一)家庭 —— 提供情感支持与生活数学经验

在特殊教育数学“双融”教学里,家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它是学生坚实的情感后盾,又是生活数学经验的关键源泉,对于特殊学生而言,家庭环境是他们最为熟悉且依赖的空间,家人给予的关爱、理解以及鼓励,可切实缓解他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家庭生活当中其实有着很多丰富的数学元素,特殊学生于家庭里所参与的日常活动,像是购物时涉及到的价格计算、时间管理方面的日程安排以及空间布局里的家具摆放等,这些都为他们创造了接触并且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这些生活场景里的数学经验,是特殊学生理解以及掌握数学概念的生动实例,可协助他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推动其对数学的感知与认知,给学校的数学教学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达成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融合[3]。

(二)学校 —— 发挥专业引领与系统教学作用

学校于特殊教育数学“双融”教学里占据核心位置,发挥着专业引领以及系统教学的关键效能,学校有着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团队,这些教师历经系统的专业学习与培训,拥有丰富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可依据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挑选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以保障数学教学有科学性与有效性。

在系统教学这一板块,学校针对特殊学生构建了完备且连贯的数学知识体系,该体系囊括了从基础的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一直延伸到稍具复杂性的统计与概率等内容,学校依据特定的逻辑顺序以及教学进度,有条不紊地进行系统传授,以此帮助特殊学生逐步搭建起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社会 —— 拓展教学资源与就业准备场景

社会于特殊教育数学“双融”教学里起着关键的拓展与帮助作用,社会有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像科技馆、博物馆以及企业工厂等地方,这些资源为特殊学生创设了直观且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举例而言,科技馆内的数学模型与实验展示,可使特殊学生更直观地领会数学原理,企业工厂的生产流程和数据管理,为特殊学生提供了应用数学知识的实际场景,拓展了他们的数学学习视野,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社会同样是特殊学生未来就业的目标之地,特殊学生借助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实践项目,可预先知晓社会的需求以及职业特点,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实际工作相互结合起来,积累工作经验以及职业技能,社会给予特殊学生的就业准备场景,对他们适应社会生活颇为有益,可促使他们达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

三、“双融”路径具体策略

(一)课程层面:结合家校社资源开发特色数学课程

把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资源给予有机整合,开发出特色数学课程,如此可为特殊学生供给更契合其需求与实际状况的学习内容,家庭身为学生生活的主要所在之处,蕴藏着丰富的生活实践方面的资源,像家庭收支的管理、物品的整理分类等,这些均可转化成为数学课程里的实际案例。学校拥有专业的教育资源,涉及教师团队、教学设施以及系统的教育理论,可对这些资源开展整合与提炼,社会资源丰富多样,例如超市的商品价格、银行的金融业务等,为数学课程给予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借助整合三方资源,可使特殊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能领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4]。

特色数学课程的开发需要着重关注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以及针对性,依据特殊学生各自不同的能力水平以及学习需求,来设置有不同难度梯度的课程内容,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可以从如认识货币、计算时间这类简单的生活数学应用方面入手,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引入像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以及实际问题。课程内容应当紧密围绕特殊学生的生活实际状况以及未来发展需求,着重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比如设置和职业技能相关联的数学课程模块,以此来帮助学生为未来的就业做好相应准备,借助这样的课程设计,达成数学课程与特殊教育目标的深度融合,提升特殊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实践教学促进 “双融”

特殊教育数学“双融”教学里教学方法的挑选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情境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是推动“双融”的有效办法,情境教学借助创设出生动且具体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跟实际生活场景相融合,可激发特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于教学中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促使学生在实践里学习货币的使用与计算,或者创设交通出行的情境,引导学生去理解路程、速度以及时间的关系[5]。

实践教学着重突出学生的亲身体验以及操作,借助组织特殊学生参与实际的数学活动,比如让学生在家庭里参与整理物品的活动,以此学习分类和计数,又或者在社会中参与社区的统计调查活动,收集和分析数据。经由实践教学,特殊学生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关联起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达成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特殊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生活能力。

(三)评价体系:构建家校社三方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评价体系在特殊教育数学“双融”教学里占据着关键位置,搭建起包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可较为全面且客观地呈现特殊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发展需求,家庭在评价过程中可给出学生于日常生活里数学应用方面的表现,像是能不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计算任务,以及能不能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等。家长所给出的评价,可帮助学校和教师知晓学生于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状态以及进步情形,为教学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

学校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于评价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可借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状况、考试成绩等多方面对学生给予评价,还可留意学生在小组合作、实践活动里的表现,综合评定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评价可从学生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切入,比如在参与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时所呈现出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三方评价彼此补充、相互印证,得以构建一个全面且立体的评价体系,为特殊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给予有力支撑,推动特殊教育数学“双融”教学不断改进与发展。

四、实践案例展示

(一)某特殊教育学校数学“双融”教学实践过程

某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开展数学 “双融” 教学实践,在课程层面,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学校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了解每个学生在家中的生活场景,收集到如整理衣物、安排家庭预算等生活实例。同时,与周边的超市、银行等社会机构沟通,获取商品价格表、简单的金融业务数据等资源。依据特殊学生的能力差异,学校开发出分层特色数学课程。对于低能力学生,设置 “认识生活中的数字” 课程,教他们认识门牌号、公交站牌数字等;对于高能力学生,则开展 “数据分析与生活决策” 课程,引导他们分析超市促销数据做出购物决策。

在教学方法上,情境教学与实践教学穿插进行。课堂上,教师模拟医院挂号场景,让学生根据病情描述选择对应的科室号,学习数字分类。同时,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测量不同树木的高度和周长,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评价体系方面,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分享学生在家的数学应用表现,如能否独立计算购物找零。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及完成作业情况进行评价。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义工活动,如帮助社区统计居民年龄分布,社区工作人员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社会评价。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评价,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升 “双融” 教学效果。

(二)案例中家校社协同模式及取得的成效

1. 家校共育机制初步建立,家庭教育意识显著增强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学校通过建立“每日打卡”线上平台,及时向家长推送当天的学习重点和家庭延伸建议,并鼓励家长上传孩子在家练习的照片或视频进行反馈。教师每月组织一次线上家长会,分享教学成果与改进意见,解答家长在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许多家长表示,过去对孩子的数学学习缺乏信心,不知道如何引导,而现在有了具体的方法和资源支持,不仅参与度提高,也开始主动设计生活中的数学小游戏,家庭成为有效的延伸学习空间。

2. 社区资源有效整合,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逐步提升

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融合能力,学校主动与周边便利店、银行等单位合作,开展实地体验课程。例如,在“认识人民币”单元结束后,学生在教师和社工的带领下前往社区超市,现场完成选商品、付款、找零等操作。社区人员也接受过基本的特殊教育沟通培训,能更耐心、有效地与学生互动。这种走出校园的真实情境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让社区更多地理解和支持特殊儿童的成长,营造了包容友爱的社会氛围。

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策略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

在实施“双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并与家长、社区保持密切沟通,这促使教师加强了对个别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与运用。教研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与个案研讨,探索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结语

在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家庭提供了情感与生活经验支撑,学校发挥专业引领,社会拓展资源与场景,共同促进了数学教学与特殊教育、生活实际的深度融合。特殊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数学素养和生活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家校社三方的协同合作,不断优化 “双融” 路径,借助新技术、新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为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姜勇,吴勇良."交叠影响域"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家校社协同培养路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 2024, 43(1):89-94.

[2]谢平英,谭尚军,陈灿芬,等.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路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 41(4):123-128.

[3]窦媛,乔东平."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23(1):34-39.

[4]卞雁翎.家校社协同视域下生涯教育现状调查与路径分析[J].江苏教育, 2024(28):6-10.

[5]张春晖,刘可心,姚梦迪.主体间性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优化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 2024(4):12-14.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