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摭谈

邱海静

山东省郯城县东方红小学

摘要: 摘要:对联,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既能状物写景又能说古道今,既能褒贬讽喻又能抒情言志,它能以最简练的字句,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把对联知识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进行教学,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添课堂活力,又可拓展学生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对联,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既能状物写景又能说古道今,既能褒贬讽喻又能抒情言志,它能以最简练的字句,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把对联知识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进行教学,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添课堂活力,又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对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私塾教学中,“对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而且对提高语言素养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对联引入课堂。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增添浓郁的文学品位。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联可算是绽放在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上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在文学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对联因其精致、高雅、丰满、对称、华美的艺术效果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再到寻常百姓家,都能见到她的身影。还有不少的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流传下来,给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对联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1、用对联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进行学习的最佳动力。传承了一千余年的的中华文化遗产——对联,已积累了众多的趣话。笔者向学生介绍对联的时候,就是以介绍对联趣话为切入点的。记得笔者先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年过春节,宋人吕蒙正家的门上贴出一幅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这幅对联招来众人的围观。乍一看,对联好像缺乏水平,但仔细一想,却觉得妙不可言。其含义是缺衣((一))少食((十)),无东西。这一对联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民缺衣一少食的贫困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接着,笔者又向学生介绍了一个关于袁世凯的故事: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有人撰写一联。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这幅对联上联无“八”,下联无“耻”,其旨意在怒斥袁世凯满口仁义道义,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亡八”“无耻”行径。两个故事一讲完,学生们立刻被这些简明而寓意深长的对联给吸引了,深深感叹对联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于是,学生产生了走进对联、了解对联、学习对联的强烈愿望。

2、用对联知识增添课堂活力

语文教学中的导课非常讲究,可以为上课定下基调或创造气氛。每节课我们都要精心设计怎样导入新课。教师的通常做法是: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学生在熟悉我们导入教学的那些套路后,会对我们的“导入教学”环节产生麻木情绪。笔者在处理新课导入时,通过引述相关的对联,先声夺人,形成了学生的“关注点”,收到了比传统导入好得多的教学效果。

3、用对联知识培养语言能力

对联,言简意丰,是千锤百炼的结晶。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读对联来认真体味其遣词造字的妙处;通过写对联,精心揣摩怎样遣词造字。这样一定能逐步提高自己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在教完《荷塘月色》一文后,笔者给出了上联“月色荷塘诗情一片”和“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让学生对出下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出的佳联有:“月色荷塘诗情一片,蓝天衬白云画意无穷”;“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无边。”又如,笔者在教授小学教材时,要求学生运用对联对课文内容或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学生们在课外不断思考,写出了对联。这些对联虽是起步,或许写得不是那么完美,但学生们从中学会了锤炼语言的技巧。

4、用对联知识丰富学习内容

课余教师经常开展楹联教育活动,让学生领略到母语的魅力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开展对联创作之前,笔者专门抽出两节课,给学生系统讲解嵌字联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这样才能使课外活动切实、有效地进行。学生在了解、把握嵌字联的一般常识后,开始了积极的创作,写出了一幅幅的嵌字联,学生们所写的嵌字联或许稚嫩了些,但他们是真的从兴趣出发,给父母、教师、朋友或自己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楹联的自然渗透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又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对联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1、诵读对联,日积月累

每天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联的诵读,或者是复习学习过的对联,或者是接触新的对联,或是交流自由学习的对联。在朗读时,或是一人摇头晃脑读,或是一人上句一人下句,形式多样。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理解对联的意思,每天学习两对新的对联,每周一对上周学习的对联进行一次小节,以笔头或者口头的形式进行检测。经过故事引路,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日益浓厚,而且在诵读中也感受到了音韵、节奏,这样理解起来也就比较方便。在每天的诵读中也养成了先理解,后背诵的习惯,每天的积累、诵读帮助学生积累,一个学期下来,竟然数量也不少。“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对“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稻草扎秧父抱子”对“竹篮装笋母怀儿”;“药圃无凡草”对“送窗有秘方”等等,如今,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的数量也提高了,一学期下来,学生积累的对联数平均超过了100对。

不仅如此,在人教版新课程第五册“语文园地三”的“日积月累”中安排了这样一块内容:“天对地,风对雨,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教参中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此基础上还可拓展,如“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皓月对长空。斗转对星移,春花对秋月,水底天对镜中花,刀子嘴对豆腐心。百花齐放对一枝独秀,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等大量的常用对句。同时也可增加古诗中的大量对仗的句子,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输入时要注意积累。没有丰厚的积累,创新就成了无水之源,空中楼阁。同样道理,一定数量对句的积累,才能为学生创作对联奠定基础。

2融入课堂,扎实基础

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联教育也不例外。当学生能欣赏对联的时候,学生对对联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此时应让他们牛刀小试了。依据课文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广泛地应用对联的形式。如:学了《西门豹》,有学生这样写到“老巫婆装神弄鬼谋财害命, 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恶扬善”、“官绅勾结,借河伯娶媳妇,大捞钱财,使邺地民不聊生;西门巧计,除恶人驱迷信,兴修水利,让百姓安居乐业”等;又如学了《三顾茅庐》之后,学生写道“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终请良才归,一心为蜀鞠躬尽瘁为报明主恩”、“刘备胸怀天下求贤若渴,孔明躬耕陇亩卧龙待飞”、“刘备以诚待人终得人心,张飞鲁莽行事险误大事”等。

3、尝试创作,简易入门。

当学生能欣赏对联的时候,学生对对联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此时应让他们牛刀小试了。1、结合课文征对。依据课文内容,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广泛地应用对联的形式。如:学了《西门豹》,有学生这样写到“老巫婆装神弄鬼谋财害命, 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恶扬善”、“官绅勾结,借河伯娶媳妇,大捞钱财,使邺地民不聊生,西门巧计,除恶人驱迷信,兴修水利,让百姓安居乐业”等;又如学了《三顾茅庐》之后,学生写道“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终请良才归,一心为蜀鞠躬尽瘁为报明主恩”、“刘备胸怀天下求贤若渴,孔明躬耕陇亩卧龙待飞”、“刘备以诚待人终得人心,张飞鲁莽行事险误大事”等。2结合生活运用。 结合社会生活的大环境,让学生灵活运用对联,则符合语文源于生活实践又回归社会实践的规律。如有次以象山一风景点“蒙顶山”作为上联征对:“巍巍蒙顶山云雾缭绕”,结果学生人人参与,较好的有:“幽幽仙子谷兰桂飘香”、“清请白蟹潭鱼虾成群”、“悠悠东谷湖杨柳拂堤”、“茫茫千步沙游人如织”、“弯弯欧阳桥百年沧桑”等等。(蒙顶山、仙子谷、白蟹潭、东谷湖、千步沙、欧阳桥皆是象山名胜。)

总之,语文教学中若能巧妙运用对联,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既然对联已从容地走进试卷中,那么语文教老师就应自觉关注对联教学。相信,只要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携起手来,认真钻研、勤于实践,对联这朵艺术之花定能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中绽放得更加鲜艳多姿。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