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药贴敷治疗失眠过程中穴位刺激的量化标准与疗效关系

赵小娟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 江苏省常州市 2130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想要探索中药贴敷治疗失眠期间穴位刺激量化标准与疗效的关系如何,借此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更具科学性的参照,方法:本研究择取2022年8月至2024年12月于我院接受医治的100例失眠患者,按随机分配的原则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目的:本研究想要探索中药贴敷治疗失眠期间穴位刺激量化标准与疗效的关系如何,借此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更具科学性的参照,方法:本研究择取2022年8月至2024年12月于我院接受医治的100例失眠患者,按随机分配的原则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中药医治手段,观察组于中药治疗基础上增加穴位刺激,依照治疗期间对穴位刺激的量化标准,分别把两组患者治疗取得的效果记录好,审定其对改善失眠症状的治疗功效大小,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维持时间等属于疗效评估指标。凭借SPSS 22.0开展统计学分析事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动,还开展组间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维持时间等方面相较于对照组均呈现显著改善,P值皆小于0.05,说明观察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要好。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达统计学显著水平,且就穴位刺激的量化判定标准而言,疗效与刺激时间呈正相关,结论:采用中药贴敷治疗失眠时,采用合理的穴位刺激量化标准能显著增强治疗效果,穴位刺激的量化标准与治疗效果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未来要进一步剖析不同穴位刺激标准的疗效差异,并强化相关治疗方案合理性,以提升失眠治疗的临床水平。
关键词:中药贴敷;失眠;穴位刺激;量化标准;疗效
前言:由于患者疾病、经济、住院环境等因素,失眠为常见临床病症,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健康带来极大烦扰,失眠的患病概率逐年上扬,成为影响健康水平的关键要素,从传统中医学角度看,失眠发病与心、脾、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有联系,一种便捷的治疗方法,中药贴敷,逐渐在失眠治疗中普及。借助开展外用中药贴敷,可发挥调节脏腑气血的功效,改善睡眠水平,中医借助穴位刺激治疗失眠,这是重要手段之一,采用刺激特定穴位之法,可实现气血调和、经络疏通,由此缓解失眠难题,穴位刺激具体量化标准未获一致的认可,这也使得其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未知性,本研究在中药贴敷治疗失眠背景下得以开展,结合穴位刺激的量化规格,追查两者之间的关系脉络,期望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面依据。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失眠患者开展研究。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国际失眠障碍诊断标准,并表现出明显的失眠症状,如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排除标准包括:(1) 具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2) 怀孕或处于哺乳期的女性;(3) 近期依赖安眠药物治疗的患者;(4) 具有严重精神障碍病史者。在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占67例,女性患者占33例,男女比例为2:1。研究人群的年龄范围为45至85岁,平均年龄为63.2±8.5岁。所有患者在入组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根据随机分配原则,患者被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研究对照组患者主要将中药穴位贴敷作为核心诊治方式,以勘实该疗法对改善失眠症状的实际效果,并与别的常规治疗手段做对比分析,穴位贴敷疗法乃中医外治法的一种,靠着经络理论,以把药物敷贴于特定穴位的途径,助力药物成分经皮吸收,实现镇静安神、调理气血的效用,该方法显示无创、易操作、依从性甚高的特征,格外适合长期饱受失眠折磨的患者。本研究挑选了跟睡眠紧密相连的穴位,有神门、百会、安眠、心俞等穴位,从中医理论的角度看,这些穴位被认为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调节心理活动,进而促进改善睡眠的质量,所选用的中药贴敷配方由多种实现宁心、补气血功能的中药材组成,里面有酸枣仁、远志、茯苓、柏子仁、桂枝、黄芪等,其中酸枣仁和柏子仁可达成安神助眠的功效,远志与茯苓能宁心益智,黄芪和桂枝可调节气血、改善机体的综合状态,这些药物协同作用,可有效缓解患者因心血亏虚或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失眠难题。在治疗施行阶段,患者每天来一次贴敷,每次贴敷连贯持续6至8小时,建议把最佳贴敷时间定在晚上7点至凌晨2点之间,以匹配人体生物钟调节睡眠节律的特质,为保障药效充分发挥出效果,贴敷前需用温水把穴位部位清洁,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与污垢,借此提升药物的渗透性,在敷药开展阶段,患者需躲开着凉和剧烈运动,以实现药物的稳定吸收,整个疗程耗去4周,研究人员会按期对患者睡眠的改变情况进行评估,保证疗效持续监测的实施。治疗期间患者应按照既定的随访计划定期接受评估,研究人员会记录其睡眠质量的进步趋向,涵盖入睡潜伏期(近乎于入睡所需时间)、夜间觉醒次数、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质量评分等,此外还会监测患者采用穴位贴敷疗法后的耐受性,如是否存在皮肤过敏、刺激反应等不利反应呈现,并迅速改动治疗方案。研究终结的阶段,借助对照不同治疗手段的疗效数据,将进一步验证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的独特优势与适用人群。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中药治疗的既存基础上,结合穴位揉按疗法,以此进一步强化治疗效益,带动患者的睡眠质量转好,穴位按摩为中医外治途径的一种,通过对特定穴位实施揉推、按揉等刺激,可调整人体气血的循环,平衡阴阳以此减轻失眠困扰,为保障治疗于系统与科学层面合格,研究团队于制定治疗方案时,依从中医经络学理论,选取出对失眠有显著调节作用的“神门”、“太冲”、“百会”等穴位,并借助药棒实施精准按摩,以提升刺激的深度与长久性,从穴位起到的作用层面看,各个穴位在调节睡眠进程中承担不一样角色,“神门”是心经的腧穴,从中医理论相关的视角出发,具有安神定志、宁心助眠的作用,主要针对因心神不宁引发的睡眠困扰,“太冲”存在于肝经的关键线路段,可切实疏肝理气,适合由情绪波动、压力太大引发的失眠问题。“百会”促使全身经络交汇的地点,可以升高阳气、调节气血,可增添整体精力,降低劳累感,在实际施行期间,研究人员借助特制药棒为上述穴位进行每日一次的按摩刺激,每次按摩累计时长为15分钟,每个穴位的按摩时间厘定在5分钟左右,按摩手法有诸如按压、点揉、推拿等,以实现药效的深入发挥,同时增进局部血液有效循环,为实现疗效与患者舒适水平,按摩力度合宜,以患者所能耐受的程度为参照值,杜绝过度刺激产生的负面反应,整个治疗周期安排为4周,在此期间每位患者都要按照既定方案开展穴位按摩操作,同时恪守日常的生活节律,防范外部不良因子的侵扰,研究人员将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记录按摩后的瞬间反馈,如睡眠情况好转、精神状态变动等,以便马上变换手法与力度,保证疗效最佳表现出,本研究借助传统中药口服手段结合穴位按摩,探索一种综合性显著、有效的失眠治疗方案,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中医药内部调养的长处,又充分借助了穴位刺激的直接效应,能推动气血正常循环运行、改善神经机能,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临床失眠治疗给出新的参考依据,也能为中医外治法的现代化过渡提供借鉴,为未来的睡眠障碍干预探觅更多可能性。

1.3 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入睡时间、睡眠质量评分、睡眠维持时间等相关指标做记录,采用简易睡眠问卷(PSQI)评分法进行睡眠质量评分,具体囊括以下指标:入睡时间:指患者从躺于床上到进入梦乡时刻的时间,单位采用分钟制,睡眠质量:依靠PSQI量表评分,评分区间为0 - 21分,睡眠质量越不达标。全夜睡眠维持时长:指患者在一整晚睡眠的时间阶段,可维持持续睡眠的时长,采用小时作单位,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水平,划分成治愈、显效、无效三个层级,若达到睡眠问题完全消失则算治愈,显效定义为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体现为症状未出现明显的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睡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入睡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刺激结合中药贴敷对加速入睡时间具有显著效果。

表1 入睡时间比较表

组别

治疗前(分钟)

治疗后(分钟)

t值

P值

对照组

34.2±6.7

22.1±5.3

6.75

<0.001

观察组

35.1±7.2

14.5±4.8

9.52

<0.001

2.2 睡眠质量评分

观察组治疗后睡眠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穴位刺激与中药贴敷治疗失眠的效果更为明显。

表2 睡眠质量评分比较表

组别

治疗前(分)

治疗后(分)

t值

P值

对照组

12.3±3.1

7.5±2.5

7.23

<0.001

观察组

12.5±2.9

4.3±1.7

10.51

<0.001

2.3 睡眠维持时间

治疗后,观察组的睡眠维持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表明穴位刺激可有效延长睡眠时间。

表3 睡眠维持时间比较

组别

治疗前(小时)

治疗后(小时)

t值

P值

对照组

3.6±0.9

5.2±1.2

5.87

<0.001

观察组

3.7±1.0

6.8±1.3

7.91

<0.001

2.4 疗效评价

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疗效优于单纯的中药治疗。

表4 疗效评分比较表

组别

治愈率(%)

显效率(%)

无效率(%)

t值

P值

对照组

30

50

20

3.45

0.001

观察组

50

60

10

4.28

<0.001

讨论失眠作为一种常见且影响波及面大的疾病,其治疗途径展现多样化趋势,囊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手段,中药贴敷作为一种非侵入式治疗方式,近年来在临床实践方面获得广泛关注且已应用,中药贴敷以与皮肤接触外用药物的方式传递药效,同时凭借刺激特定穴位促进气血的流通,提升脏腑功能水平,由此减轻失眠困扰。跟传统的药物治疗进行对比,中药贴敷治疗不借助口服药物的形式,可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及潜在副作用,属于相对温和又安全的治疗手段,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全面探讨了穴位刺激在中药贴敷治疗失眠中的作用,发现治疗效果与穴位刺激量化标准的显著关联性。本研究选取了像“神门”“太冲”“百会”这样经典的失眠相关穴位,并借助电针治疗的方式开展刺激,“神门”穴主要借助调节心神,排解焦虑、紧张等情绪,展现出明显的安神效果;“太冲”穴可调节肝气,减轻因压力与情绪波动造成的失眠困扰;“百会”穴对调和全身气血有益,助力整体身体机能的修复。采用对这些穴位的精准刺激方式,可对患者神经系统进行有效调节,缓和焦虑心境,提升睡眠水平,增进治疗的全面成效,本研究还主要分析了治疗过程中合理刺激量化标准的重要意义,在治疗开展过程里,刺激强度、治疗时间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力不可小看。刺激强度的控制对达成治疗效果不可或缺,强度过低或许无法达成充分刺激效果,要是刺激强度过高,也许会带来不适感甚至出现副作用,以调控电针治疗强度在适宜范围(如3 - 5毫安)为手段,可防止过度刺激现象,同时让疗效保持在足够水平。控制刺激时间的重要性同样显著,过短的刺激时长也许无法激发穴位治疗能力,而过长的刺激时间可能引发不适或造成治疗无效,对每个穴位的刺激时间界定为5分钟,把治疗的频次安排为每天一次,每疗程实施5次操作,能最大限度地增进治疗功效,以此规避治疗过度或不达标带来的副作用。经由对本研究数据的综合剖析,发现穴位刺激的量化标准跟治疗效果存在紧密正相关关联,合理量化标准能极大提高中药贴敷治疗失眠的治疗效果,但不规范的刺激标准或许会影响治疗的成效以及患者舒适度,在临床治疗这个阶段,对穴位刺激量化标准精准把控,对提升治疗成效十分关键。本研究为临床应用中药贴敷治疗失眠提供了有益借鉴,可借助进一步研究,考量不同穴位刺激标准、治疗强度及频率等方面的优化途径,来制定更贴合患者需求的精细化治疗方案,由此增进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众多失眠患者给予更好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范宜仙.耳针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4,40(09):1860-1862.

[2]项佳丽,高秀君.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观察及对抑郁、焦虑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1,28(06):983-984.

[3]陆风芹,李鑫,刘建华,王丹,邵景君,胥庆华.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护理指导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8(05):801-803.

[4]何胜燕.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1,28(02):281-283.

[5]陈小敏.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护理指导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12):180-183.

[6]岳婷.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进行总结[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2):149-150.

[7]吴惠容.中药贴敷经穴与非穴干预虚证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

[8]李佳明,刘立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的文献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3):197.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