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目的:分析在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中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和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2022年10月-202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早期肺癌患者,均进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各组人数为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胸腔镜肺段解剖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相关指标。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期相关指标,在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和胸管引流时间上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和胸腔引流量较对照组少,差异较为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在第一天-第三天的疼痛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手术三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较术前下降,但是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早期肺癌的微创手术治疗,与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相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围手术期的相关指标更好,病人疼痛程度更轻,同时对肺功能的损害也比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早期肺癌;解剖性肺段切除;肺功能;疼痛;并发症
引言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病人在被发现时往往已经是中、后期[1]。过去,早期肺癌常规开胸手术治疗,但由于创伤大、术后肺功能的恢复较慢,已被更加微创的胸腔镜手术所替代。由于其疗效好、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2]。当前,对于外周型早期肺癌,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及肺楔形切除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但二者之间的差异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纳入100名早期肺癌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在临床上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的纳入时间为2022年10月-2024年10月,患者均患有早期肺癌,共计纳入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50例一组。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患者的年龄为36-74岁,平均年龄则是(54.65±4.29)岁,结节直径0.6-1.9cm,平均1.17±0.26cm,;观察组的男女比例为23:27,年龄为33-76岁,平均年龄为(56.55±3.18)岁,结节直径0.7-1.8cm,平均1.12±0.34cm,。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两组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确诊为早期肺癌;2.经评估结节可行胸腔镜下肺手术治疗;3.肺结节的直径小于2 cm,结节恶性程度低,含有磨玻璃成分或CT随访示结节增长缓慢;4.所有病例的病理分期都在Ⅰ期;5.全部知情,签署了相关协议。
排除标准:1.有病变转移的患者;2.有自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3.正在采用其他疗法的患者;4.接受过放化疗或使用过激素的患者;5.患有重度精神病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1.术前进行胸部CT检查,确定病变部位,患者采取健侧卧位,经腋前线4、5肋间切开4 cm左右的切口,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复合麻醉,同时进行健侧肺通气。2.进入胸腔后,结合肺结节所在肺段,解剖暴露出该肺段动脉并切断。3.分离暴露出肺段支气管,试膨肺后确认待切除的肺组织无误,切断该段支气管,用膨胀萎陷法确认段间平面,电钩标记,切除目标肺段,确保切除边缘宽度大于2cm或切缘距结节距离超过结节直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4.对术区淋巴结采样或清扫,确定术区无出血和漏气后,完成手术。
观察组患者应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1.手术过程中的体位、麻醉和切口等与对照组基本一致。2.在放置手术防护器后,从切口置入胸腔镜头,结合患者术前影像或CT引导下的穿刺定位针,确定病变部位,然后施行肺楔形切除,保证切缘距病灶距离大于2cm或超过结节直径,并送病理学检查。3.对于切缘距离不足2cm的,则需扩大切缘范围,并行淋巴结采样或清扫。4.术区未见明显出血及漏气,方可结束。
1.3观察指标
1.疼痛指标评分:术后第1,2,3天分别测量两组病人的疼痛程度,并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得分:0分:无痛感;1-3分:轻微;4-6分:中等;7-10分:重度。2.肺功能: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肺部功能测定,分别测定第一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大通气量(MVV)。3.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肺感染,肺不张,肺内漏气,肺功能障碍等。4.围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长,住院时间,胸管引流时间,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
1.4统计学分析
所得结果通过 SPSS26.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并以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来表达,以t检验,P<0.05为有显著差别。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1天、2天和3天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参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疼痛症状评分对比(x̄±s,分)
组别 | 例数 | 术后第 1d | 术后第 2d | 术后第 3d |
观察组 | 50 | 3.71±0.67 | 2.25±0.27 | 0.95±0.07 |
对照组 | 50 | 4.68±0.84 | 3.42±0.53 | 1.24±0.39 |
t | 5.988 | 13.048 | 4.855 | |
p | 0.000 | 0.000 | 0.000 |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引流量、术中出血数量、淋巴结清除数量等方面,均有显著性(P<0.05)。请参阅表格2。
表2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x̄±s)
组别 | 手术时间(min) | 住院时间(d) | 胸管引流时间(d) | 胸腔引流量(mL) | 术中出血量(mL) | 淋巴结清扫数目(枚) |
观察组 | 62.21±8.86 | 5.06±1.02 | 3.65±1.11 | 438.14±80.30 | 52.53±12.85 | 5.59±1.36 |
对照组 | 114.47±6.25 | 7.65±1.27 | 4.78±1.32 | 521.36±87.57 | 128.22±26.31 | 4.40±1.44 |
t 值 | 34.081 | 8.709 | 3.589 | 3.836 | 18.278 | 3.291 |
P 值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2 | 0.002 |
2.3对比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
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肺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请参阅表3。
表3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L,(x̄±s)]
组别 | FVC | FEV1 | MVV | ||||
术前 | 术后 3个月 | 术前 | 术后3个月 | 术前 | 术后 3个月 | ||
观察组(n=50) | 3.88±0.58 | 3.11±0.27 | 2.66±0.57 | 2.01±0.19 | 93.43±6.14 | 89.17±5.73 | |
对照组(n=50) | 3.90±0.31 | 2.25±0.24 | 2.65±0.53 | 1.87±0.17 | 93.04±6.27 | 86.37±5.01 | |
t 值 | 0.167 | 7.781 | 0.070 | 8.126 | 0.243 | 2.031 | |
P 值 | 0.868 | 0.000 | 0.944 | 0.000 | 0.809 | 0.000 |
2.4对比两组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05。请参阅表4。
表 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n(%)]
组别 | 例数 | 肺部感染 | 肺不张 | 肺漏气 | 呼吸衰竭 | 并发症 |
观察组 | 50 | 1(2.00) | 1(2.00) | 1(2.00) | 0(0.00) | 3(6.00) |
对照组 | 50 | 1(2.00) | 2(4.00) | 3(6.00) | 0(0.00) | 6(12.00) |
x2 | 0.495 | |||||
P | 0.482 |
3 讨论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原发恶性肿瘤,其5年生存率只有15%-20%,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手术是早期肺癌的第一选择,它可以完全清除肺结节病灶,减少复发和转移,从而提高病人的预后[3]。近年来,随着胸腔镜手术的迅速发展,早期肺癌的微创治疗成为趋势,如何保证完整切除肿瘤组织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更多健康肺组织成为胸外科医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的病灶,采取更为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已经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比较了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疗效[4]。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人民的生活习惯的改变,肺癌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在初期,因为肺部没有感觉器官,所以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现,但是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慢性咳嗽、乏力、咳血等表现,这对病人的生活品质有很大的影响[5]。由于医学科技的进步,在临床上,对于早期肺癌病人,胸腔镜手术已逐步替代传统的开胸手术,其优点是创伤小,对胸部活动无不良影响,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因而受到了广大病人家属和医务工作者的青睐[6]。目前,对早期肺癌的手术方式主要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及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两种,其中,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手术通常用于处理肺边缘的孤立性病灶,病灶一般小于2cm,操作相对简单,熟练的手术医生可通过直线切割吻合器快速完成,但术中需保证切缘距结节有足够距离,一般要求切缘距肿瘤大于2cm,否则易导致肿瘤的复发,从而影响病人的预后。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一般用于治疗位置较深,紧邻段血管、段支气管或位于肺膈面而无法行肺楔形切除的小结节患者,肺段切除使患者免于行肺叶切除,从而保留了更多健康肺组织。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首先需判断肺部结节处于哪一个肺段,为保证切缘距离肿瘤有足够距离,对处于肺段边缘的结节选择联合段切除可能更加合适。相对复杂的肺段切除,建议常规利用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显示解剖变异,尤其是观察结节与重建的血管、支气管关系。段间静脉是肺段间平面的分界线,是需要保留的血管,误断可能导致出现术后咯血的并发症[7-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天、2天和3天患者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胸腔镜下肺楔形切手术时间短,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从而减少了术中器械对胸壁切口的压迫、碰撞等损伤行为有关。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加快病情的康复[9]。另外,在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肺部功能都有明显的降低,但观察组的FEV1、 FVC和 MVV的数值要比对照组更高, P<0.05,不论何种类型的肺部手术,对病人的肺功能都有不同的损害,而胸腔镜下的肺楔形切除对患者肺功能的不利影响更小。一是由于肺楔形切除相较肺段切除,切除的肺组织更少。二是肺段切除需解剖分离出肺段动脉、肺段支气管,手术操作复杂,手术范围更广,所以肺功能的损害也比较大[10]。而肺楔形切除的组织一般位于肺的边缘部分,最大程度的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由于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更加复杂及困难,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等指标均较观察组更多,这与理论上一致。两组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肺漏气,肺功能障碍,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证明了此两种手术均是安全有效的。
综上所述,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比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具有优势,对肺功能损害小、疼痛小,更有推广价值。然而,由于该研究涉及的样本数不多,对长期随访的随访时长也没有进行评估,这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偏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参考文献
[1]金忠文,杨莺.肺楔形切除术与解剖性肺叶切除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5,16(03):116-119.
[2]黄灿华,蔡华新,陈思潮,等.探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楔形切除术对早期肺癌患者肺功能及复发率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4,43(33):56-59.
[3]马志飞,陈文,郑琳.老年患者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效果比较[J].陕西医学杂志,2024,53(11):1483-1486+1490.
[4]翁四明,熊建华,孙晓伟.微创肺段切除术与肺楔形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29):24-29.
[5]李新华,史永康.肺楔形切除术与解剖性肺叶切除术对早期肺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华养生保健,2024,42(18):42-45.
[6]崔文博,王凯,李晓峰,等.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4,47(04):115-117.
[7]吴照松,陈伟宏.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对老年NSCLC的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24,29(04):719-721.
[8]吴玮,陈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用于老年肺癌患者的效果及对呼吸功能、应激指标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4,22(04):34-38.
[9]王宇麟,徐晓战,奚建立.单孔胸腔镜肺楔形与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比较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4,30(01):157-159.
[10]林泽邦,徐彪,张珂,等.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对小于1.5 cm肺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患者疗效及血清NOX2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3,33(18):67-71.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
- [1] 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与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比较
- [2] 促愈熏洗方治疗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
- [3] 阴道镜教学培训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 [4] 县域视角下处方药共享平台的管理研究
- [5] 香椿的营养保健功能及降糖进展分析
- [6] 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验证的研究与实践
- [7] 碘克沙醇影响肾功能的因素分析
- [8] 探究中药贴敷治疗失眠过程中穴位刺激的量化标准与疗效关系